135锚点回响与农书新章
“嘉禾星”的第一茬“星稻”成熟的时节,王玲收到了来自地球的紧急通讯。林晓雨的全息影像带着难掩的激动,背景是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现场“王姐,我们在七千年前的稻谷壳上,发现了完整的星盟‘农耕火种’编码!和天狼星锚点的核心序列完全一致!”
正在田埂上查看稻穗饱满度的王玲立刻停下脚步,指尖划过成熟的稻芒“编码有没有解读出具体信息?”
“初步解码显示,这是一份‘文明适配指南’。”林晓雨调出全息文档,“星盟在布设锚点时,会根据星球的生态环境,提前编写适合该文明发展的农耕路径。河姆渡的编码里,明确提到了‘稻渔共生’‘土壤活化’等关键技术,和我们现在推行的方案高度吻合。”
身旁的“荧惑”触须微微震颤,传递来思维信号“这证实了星盟的‘引导式传承’理念。锚点不会直接赋予技术,而是通过编码引导文明自主探索,只有真正理解自然规律的文明,才能解锁完整智慧。”
黑龙正调试着田间的智能监测设备,闻言抬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良渚、三星堆的纹饰编码,要结合古籍才能完全解码——古籍里的实践经验,正是解锁编码的钥匙。”
当天下午,团队就决定返回地球。临行前,“赭石”带领地外母星的农户们,将一束捆扎整齐的“赤穗草”送给王玲“这是用你们的菌剂培育的第一茬收获,我们把它编入了母星的‘农耕圣物’名录。‘嘉禾星’的经验,我们会带回母星推广。”
飞船穿越虫洞时,王玲对着全息屏幕整理河姆渡编码数据,突然发现一段隐藏的子序列“这里提到了‘时空校准点’,坐标指向月球背面。难道月球上也有锚点?”
黑龙立刻调取月球探测档案“2079年的月球科考曾发现过异常磁场区域,但当时技术有限,没能深入探测。结合这段编码,那里很可能是星盟设在地月系的‘传承中继站’。”
抵达地球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往“太白”天文台。张启明早已等候在主控室,屏幕上正显示着月球背面的最新探测影像“我们用‘玄冥号’改造的深空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内,发现了类似良渚祭坛的石构建筑,能量信号与河姆渡编码完全共振。”
“月球锚点的作用,应该是放大地球锚点的能量场。”王玲调出地月系能量分布图,“河姆渡的编码需要月球锚点的校准,才能激活完整的‘农耕火种’数据。我们必须立刻组织登月探测。”
一周后,搭载着王玲、黑龙和考古学家的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边缘。环形山底部,灰白色的石构建筑静静矗立,中央的祭坛与良渚祭坛如出一辙,只是规模更大,纹饰更复杂。
黑龙启动共振器,河姆渡稻谷壳的编码投射到祭坛上,石缝中立刻渗出淡蓝色的能量流,在地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星图——与祖父铜片上的星图完全重叠,边缘还标注着类似甲骨文的注释。
“这是‘农耕文明演化图谱’。”王玲蹲下身,指尖触碰能量流形成的纹路,“上面记录了地球农耕从采集到精耕细作的全部路径,还有星盟标注的‘最优发展节点’,正好对应着《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籍的成书年代。”
考古学家在祭坛角落发现了一块破碎的晶体,上面刻着星盟文字。黑龙迅速解码“这是‘传承评估报告’。星盟每千年会通过月球锚点评估文明的传承状态,地球是目前唯一通过所有评估的行星文明。”
当他们将晶体碎片带回地球,“星际智慧图谱”自动触发了升级。原本的环形屏幕扩展成球形,蓝色的地球农耕数据、绿色的地外文明数据、金色的远古编码数据交织缠绕,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宇宙农耕智慧球”。
“升级后的图谱,能预测不同星球的农耕发展趋势。”张启明操作着控制台,“比如‘嘉禾星’,图谱预测十年后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农业系统;地外母星的沙漠改造,十五年内可恢复30%的可耕地。”
就在此时,“星际农耕学院”传来消息第一批学员结业了。来自二十三个地外文明的学员,带着融合了地球古籍智慧的农耕方案返回母星。其中一位来自“冰蓝星”的学员,还传来了初步成果——他们运用《氾胜之书》的“溲种法”,成功让耐寒作物在零下五十度的环境中发芽。
王玲受邀参加结业典礼。站在玉琮造型的教学楼前,看着学员们展示的农耕成果影像,她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应该办一场‘星河农耕巡回展’,把地球的古籍智慧、地外的实践成果,带到更多星球去。”
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星盟理事会的支持。“荧惑”主动承担了联络工作“已有五十七个文明报名承办巡展,他们都想亲眼看看‘能解决宇宙种植难题的古籍’。”
巡回展的第一站,选在了地外母星。当《齐民要术》的全息影像在母星的中央广场亮起,当“粪丹”菌剂的改良过程通过投影展示,围观的地外智慧们发出阵阵思维共鸣。一位年轻的“赭石族”农户,当场展示了用地球技术培育的“赤穗草”——叶片翠绿,穗粒饱满,与之前的枯黄景象判若两样。
“这不是技术输出,是智慧共享。”王玲在演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