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游子的漂泊岁月 > 第四十一章 再次创业

第四十一章 再次创业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肖兴调入本村任教,一晃已是两年。这两年于他而言,既是熟悉新环境、适应新教学节奏的过程,更是在校园观察与生活压力中,不断学习、寻求突破的成长时光。

他不仅见证了同事的多面人生,也在收入困境中找到突围之路,更亲历了村里教育环境的点滴变化。

学校负责人潘古老师,是肖兴初来乍到时常接触的人。潘老师在教学上有个独特的办法——爱给学生

“捏高帽”。课堂上,学生哪怕只是答对一道简单的题目,或是主动捡起地上的粉笔头,潘老师都会笑着夸赞:“你这孩子真机灵,脑子转得比谁都快!”

“懂得爱护集体财物,将来准有大出息!”这些夸赞不用花一分钱,却像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

原本腼腆不敢发言的孩子,渐渐敢举手回答问题;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慢慢收敛了性子,想得到潘老师的一句肯定。

肖兴看在眼里,暗自记下这招,也学着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果然发现课堂氛围活跃了不少。

可关于潘古老师的议论,并非全是正面。村里和学校里,总能听到这样的闲话:“潘老师夜里去偷煤,白天在学校睡大觉。”这话肖兴起初并不信,直到他多次看到潘老师白天犯困的模样。

冬天的课堂上,潘老师刚从教室盯完自习回到办公室,往火炉边一坐,双手往袖筒里一揣,没几分钟眼皮就开始打架,很快便发出轻微的鼾声;就连晚自习前的备课时间,他也常靠在椅背上打盹,眉头还微微皱着,像是没睡够。

至于

“偷煤”的说法,没人真见过,但潘老师的经济压力,全校人都看在眼里。

他有三个孩子,大的正上高中,学费、资料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的两个也念了小学,日常吃穿用度处处要花钱。

爱人在村里没工作,全家的生计全靠潘老师那点微薄的工资撑着。即便他干瘦得像根竹竿,胳膊上没多少肉,却总想着多挣点钱。

每到星期天,肖兴总能在村庄附近的煤场看到潘老师的身影——他扛着一把比自己还高的大掀,弯腰往卡车里装煤,黑色的煤面沾满了他的衣服、头发,连脸上都只剩转动的双眼和露出的白牙,远远看去,活像个

“黑炭人”。肖兴每次撞见,心里都不是滋味,他渐渐明白,那些关于

“偷煤”的传言,或许是旁人的猜测,却也藏着潘老师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无奈。

肖兴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窘迫。工资低微,家里几个孩子正是长身体、要花钱的时候,吃的、穿的、上学用的,每一笔开支都让他捉襟见肘。

看着妻子每天精打细算还不够花的模样,肖兴暗下决心:必须利用自身优势搞点副业,才能改变眼下的贫穷状况。

他想起早年在北方时,曾学过制作手工汽水的手艺,家里还存着一套制作工具。

于是,肖兴利用放学后的时间,翻出工具,买来了糖、柠檬酸、小苏打等原料,在自家小屋里忙活起来。

他仔细清洗玻璃瓶,按照比例调配原料,看着气泡在液体里不断升腾,心里满是期待。

第一批汽水做出来后,他装了几箱,送到村里的小卖铺代卖,没想到很受孩子们欢迎,没几天就卖光了。

虽然赚的钱不多,但这让肖兴看到了希望。后来,他又想起有个同学是拉水泥的,便主动联系对方,想通过同学牵线,找水泥老板争取本区片的水泥代卖权。

同学很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就帮他联系上了附近成功村的水泥老板。这位老板不简单,专门制作水泥袋供应给水泥厂,水泥厂再将水泥袋款折合成水泥,批发给他水泥卡片,他再派司机拉着水泥销往各地,手下据说有十多位司机,代销的

“紫云水泥”在当地小有名气。肖兴和老板素未谋面,全靠同学搭桥。第一次见面时,老板直接提出条件:“想在桃花岭村设销售点可以,水泥能佘欠,但必须二十吨一算账。能做到咱们就合作,做不到就一拍两散。”肖兴知道这是个机会,咬咬牙立刻答应下来。

他把房东头的小屋腾出来一间,买来一卷油毡铺在地上防潮,简单收拾一番后,水泥代销点就算正式成立了。

一开始,他只敢让一辆小马车拉来一吨水泥试试水,没想到当天就有个煤场施工盖房子,对方看水泥质量不错,用铲车一铲就把一吨水泥全拉走了。

肖兴赶紧拿出一个硬皮本子,把这笔账记下来,约定等施工完成后再收款。

晚上算账时,他发现这一吨水泥抛去本金,竟然能赚五元——在当时,五元钱相当于教师上调一级工资的收入,肖兴拿着账本,心里满是欢喜。

随着生意慢慢起步,肖兴的水泥销售越来越顺。有人要整车水泥,他就联系司机送货上门;小煤窑兴起后,村里、周边的小煤场像棋盘上的棋子般星罗棋布,个个都要盖房子、砌水池,对水泥的需求极大。

那段时间,肖兴的水泥门市前车来车往,络绎不绝,有时候一天就能卖出十几吨水泥。

送水泥的工具也从最初的小马车,换成了更高效的小三马,后来甚至增加到了两三辆。

年终岁尾,由于肖兴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