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李氏集团分崩离析的开始
并非是李世民连这点自制能力都没有。
会不受控制的将自己,代入到绢中所写的这些事件当中。
而是因为李世民比这间大殿里所有人都更清楚,这绢上所写谶言的可怕。
无论是知道李承乾腿疾无法治愈,他就已经有了让李泰入住武德殿以此暗示百官的打算。
当然,长孙皇后在世,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而谶言中恰恰说的是长孙皇后病逝后,他这么做了,结果导致李承乾谋反。
还是对待房玄龄,他早就有了将高阳嫁给房家次子的打算。
这些都精准预言了他那并未公开吵醒的的心思。
这两件事预测的精准,自然导致李世民对于绢上所写后面的一桩桩事,即便深度怀疑,也宁可信其有。
但李世民脸色从始至终表现的还算平静。
他不会把这些谶言对他的震撼表露出来。
他神色上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对赵仙罴诅咒他的愤怒。
然而有些事情虽然还没有摆在明面上成为事实。
比如李承乾和李泰兄弟残杀,最后谁也没捞到好处,便宜了老实巴交的晋王李治。
比如李世民还没有下旨,让房家二郎尚自己的女儿高阳。
可是李承乾之前腿疾严重时,和李世民的矛盾,和李泰的矛盾,以及李世民对李泰的态度,都足以说明李承乾腿疾如果没有被治好,事情很大可能就是会朝谶言所说发展。
还有高阳公主,李世民是还没有说过要为高阳和房家次子赐婚。
可他前不久已经对房玄龄说过,会把一个女儿嫁到房家。
虽然这件事仅仅发生在两个月前,不是在赵仙罴带着赵家离开大唐前,可以说完全无迹可寻。
但是这恰恰说明,赵仙罴提前精准预言了这件事。
这样一来,人群中,房玄龄就难免陷入了思考。
李世民对他说要把一个女儿嫁到他房家,还曾经讲明让他先不要为次子房遗爱选定婚事。
虽然李世民没讲明要嫁到他房家的是高阳公主。
但君臣这么多年,以房玄龄对李世民的了解,以及李世民那些未嫁女儿的年龄,他当然早就在心里过了一遍‘高阳公主’这个名字。
“陛下把高阳公主嫁到我房家,高阳公主性格骄横是出了名的,高阳公主以后会撺掇我家二郎谋反?让我房家万劫不复?
陛下,你这那是恩赐我房家,分明是把一个祸害送到了我房家,让我房家供着养着…”
房玄龄此时此刻,后背冷汗涔涔。
和房玄龄李承乾一样,凡大殿之中,有和绢中谶言提及人物关系密切者,一个个心情都是无比复杂。
谶言中李承乾造反、高阳公主谋反、以及齐王李佑谋反,其中被牵扯被杀的人,都没有讲明。
但这足以让殿中很多人有种人人自危的感觉。
就连李元景、李道宗、柴令威这些人都被牵扯了进来,甚至一向明哲保身的蜀王李恪,后来也难逃被陷害的命运,那整个朝堂上为名为利追逐不止的人,谁还说往后不会陷入这些漩涡当中。
“我最后因造反失败,被废为了庶人,幽禁抑郁而亡?”
李承乾目光怔怔看着地面。
“我,最后死在了稚奴手上,还是被他和那个什么武氏联合陷害?
那武氏到底何许人也,竟然如此厉害,在稚奴死后,竟然敢以女子之身称帝?取代李氏江山?!”
长孙无忌同往目光失神,努力推想着绢布上所写谶言的可能性。
整个大殿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之中,人人都低着头推想着。
孔颖达回过神,看着李世民,示意绢布上还有一段话他没念。
李世民脸色冰冷看着孔颖达:“念,念完!不过是赵家对朕心怀不满之下的恶毒诅咒罢了!朕有何惧!”
孔颖达道:“陛下,这上面的字是神武帝当初独创的‘锋骨体’。”
孔颖达言下之意是,这绢上的内容,讲明了就是赵仙罴当初所写。
李世民面无表情道:“有何不同?赵家不是一直以赵仙罴马首是瞻吗?否则怎会跟随当时只有十五岁的赵仙罴离开大唐?念!”
孔颖达张了张嘴,目光一垂,低头看着手中绢布末尾一段话念道:
“李世民为子不孝,为夫不怜,为父不慈,为君不厚,枉顾私德,为后代效仿,后人如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皆有做出罔顾人伦出格之事。
大唐后续所发生之事暂不言表,譬如‘国都六陷’‘天子九逃’…
大唐最终享国祚二百八十余年。”
“大理寺丞赵蕴古之子,赵仙罴,记于贞观七年戊午月甲申日。”
李世民听完最后一个字,看着自孔颖达手中展开,垂至地面,长达一丈写满字迹的素绢,眼角剧烈抖动。
这最后一段话,每个字都像刀子一样深深扎在了他的肉里。
他本以为那个憨厚老实的儿子‘稚奴’,在他死后娶了他的妃子,还封为皇后,后来又被这个女人做了皇帝,已经是超出他这个做父亲能理解的极限。
没想到后面还有一个什么叫‘李隆基’的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