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初期的冷遇与质疑
艺术园区的春天,以一种缓慢而迟疑的步伐降临。光秃的枝桠抽出怯生生的嫩芽,阳光变得稍许温软,透过“蓝溪个人形象设计工作室”那扇巨大而洁净的落地窗,在地面上投下明亮却略显空旷的光斑。
工作室内部,一切依旧保持着开业第一天时的极致洁净、规整与清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经过净化器过滤后的微凉气息,混合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来自无菌包装材料的微涩气味。每一件器械都在消毒柜或灭菌器里闪烁着冷冽的、待命的光芒;每一瓶产品都按照色系和功能,在储物架上排列出严谨的秩序;灯光永远处于最精准的、还原真实的模式,无情地照亮每一寸纤尘不染的空间。
然而,这种近乎偏执的完美,在开业后的头几个月里,并未迎来它所期待的欣赏与共鸣,反而像一道无形却坚固的玻璃墙,将外界的好奇与潜在的客流,冷静地隔绝在外。
门庭冷落,是最直观,也最令人窒息的现实。
园区本就人流稀疏,偶有经过的,多是些前来拍照打卡的文艺青年、或是步履匆匆前往其他工作室的设计师。他们的目光或许会被这间风格独特、窗明几净的店铺吸引,驻足片刻,好奇地打量一下橱窗内没有任何产品陈列、只有一株孤傲绿植和抽象艺术装置的极简空间。但当他们的视线落在门侧那个设计同样简洁、却清晰列着价目表的亚克力牌上时,表情便会瞬间发生变化。
那上面的数字,与园区隔壁那家温馨的、总飘着咖啡香的手工烘焙坊,或是转角那家色彩斑斓、总在打折的原创服饰店,形成了令人咋舌的对比。
这是开业的第三周。
蓝溪走到前台,打开预约系统。屏幕亮起,今日预约栏空空如也。昨日也是如此,前日也是。她静静地看着那片空白,然后开始每日的准备工作:消毒仪器,整理咨询室,检查每一瓶产品的保质期。
她的手划过那台从德国进口的皮肤检测仪——这台机器花费了她近二十万,能够分析出皮肤底层最细微的问题。现在它静静地立在角落,像一件当代艺术展品,仅供观赏。
十点整,店员小琳打着哈欠走进来。
“蓝姐,早啊。”她瞥了一眼预约屏幕,毫不意外地叹了口气,“今天又是...?”
“会有的。”蓝溪的声音平静得不带一丝波澜。
小琳撇撇嘴,开始擦拭已经一尘不染的柜台。这个刚毕业的姑娘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蓝溪能从她日渐消极的工作态度中看出来。
门上的风铃突然响了。
两人同时抬头,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推门而入,穿着附近小区的物业制服。
“你们这里是做什么的?”女人打量着店内简约而昂贵的装修,眼神中带着警惕。
小琳立刻迎上去:“您好,我们是专业皮肤管理中心,提供基于科学检测的个性化护肤方案。”
女人似懂非懂地点头,目光在价目表上游移。当看到“基础咨询检测380元”时,她明显地倒吸一口气。
“就聊个天检测一下要380?”
“我们使用的是进口设备,能够检测到皮肤底层的问题,而且我们的顾问都是有医学背景的...”小琳机械地背诵着培训内容。
女人已经听不进去了,她的目光锁定在另一个价格上——一次基础护理680元。
“对面那家美容院一次护理才198,你们凭什么这么贵?”
蓝溪走上前,微笑着说:“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完全不同,如果您有时间,我可以详细为您解释...”
女人已经后退到门口:“不用了不用了,太贵了,骗钱的吧。”
风铃再次响起,门被关上,留下一室寂静。
小琳看向蓝溪,眼神里写着“我早就说过”。
蓝溪没有说话,转身走向咨询室。这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顾客,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中午,蓝溪叫了外卖,和小琳一起在员工休息区吃饭。
“蓝姐,我说实话您别生气,”小琳嚼着米饭,含糊不清地说,“咱们的价格是不是真的定太高了?这附近都是老小区,退休大爷大妈居多,年轻人也都是一般上班族,谁舍得花几千做护理啊?”
蓝溪慢慢放下筷子:“我们提供的不是普通护理,是皮肤健康管理。”
“可是没人懂啊,”小琳争辩道,“大家只看到价格贵,又不明白为什么贵。还有那个必须预约的皮肤检测,好多人都嫌麻烦走了。”
蓝溪望向窗外。正午的阳光照在对面传统美容院的霓虹灯牌上,那家店门口不断有人进出,大多是提着菜篮的大妈,做完护理顺便聊聊天回家做饭。
她的店在这里像个异类。
太安静,太专业,太“高冷”。
一位老邻居曾直言不讳地说:“小蓝啊,你这店搞得跟医院似的,谁敢进来啊?”
当时蓝溪只是笑笑,心里却不以为然。现在她开始想,也许老人说的是对的。
下午,终于来了一个预约客户。28岁的白领女性,脸上有几颗痘痘,听说这里很专业,特地请假过来。
蓝溪亲自接待,为她做了全面的皮肤检测。显示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