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内心的空洞与潜意识的探寻
外部的世界已被她精心构筑得近乎完美。
“蓝溪工作室”的品牌形象,在高端客户群中已成为专业与诚信的金色之图腾。团队运作流畅如精密的瑞士机芯,小悠与安安已能独当一面,将她的理念贯彻得一丝不苟。异业合作的网络稳步扩展,将她的事业嵌入更广阔的高端生活生态。经济上的丰裕,让她能从容地为父母在城中安置一个温暖舒适的晚年,看着二老逐渐适应城市节奏,脸上渐次消融的沧桑被安宁取代,她感到一种深沉的慰藉。
她掌控着一切。控制流程,控制品质,控制成本,控制预期,甚至控制着外界对“蓝溪”这个品牌的认知。她理性、冷静、高效,是团队的主心骨,是父母的依靠,是客户信赖的权威。白天,她是那个无懈可击的蓝溪。
然而,当夜幕彻底吞没城市,当书房里只剩下屏幕幽幽的光和指尖敲击键盘的孤寂回响,一种截然不同的“实在感”便开始悄然浮现。那不是焦虑,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更根本、更令人不安的“存在的悬空感”。仿佛她精心构建的这一切——事业、财富、孝道——都只是一件精心织就的华丽衣袍,披在一个没有清晰轮廓的模糊形体之上。衣袍越华美,其下的虚无便越显深邃。
成功与安稳,并未填满那片与生俱来(或者说,与失忆俱来)的空洞,反而像在空洞的四壁镶上了金边,让那深处的黑暗愈发清晰可见。
蓝溪并非被动承受者。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她会主动出击,哪怕对手是她自己混沌的过去。她将这种内在的探寻,也变成了一项“项目”来管理。
她建立了一个加密的私人文档,冷静地、分门别类地记录一切异常:
“触发情境与生理/心理反应日志”:详细记录每次心悸、恐慌、莫名情绪低潮发生的时间、地点、前置事件。例如:“X月X日,路过市实验中学操场,听到广播体操进行曲,心率骤升至约110次/分,伴有短暂眩晕,视觉中出现绿色跑道模糊残像,持续约3秒后消退。”;“X月X日,电梯内遇孩童尖锐哭闹(非争吵,但音频相似),产生强烈逃离冲动,掌心出汗。”
“梦境碎片归档”:尽可能记录那些支离破碎的梦境。冰冷的水体、挣扎感、模糊的悲恸面容、无法辨认的呼唤声、一段挥之不去的忧伤旋律……她像考古学家对待陶器碎片一样,试图将它们拼接,却始终找不到基准线。
“潜在信息筛查记录”:她系统性地、几乎带着一种偏执的严谨,浏览全国范围的失踪人口数据库(仅限于公众可查询部分)、打捞事故的社会新闻存档、甚至是一些寻亲论坛的陈年旧帖。筛选条件设定得极其宽泛:时间大约在十年前至十五年前,年龄区间覆盖少女至青年女性,地点……地点是最大的未知数。她只能从自己苏醒的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东部沿海省份。这是一个大海捞针式的、绝望的工程。
理性指导下的行动,带来的却是非理性的挫败。每一次搜索的“无结果”,都在无声地强化着一个令人恐惧的暗示:或许那段过去根本就不存在,或许她真的只是一个没有根系的浮萍,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里并无另一个名字、另一个家庭、另一段可供追溯的人生轨迹。这种可能性,比回忆起任何可怕的事件更让她恐惧——它直接动摇了她存在的合法性。
比理性的失败更让她无从招架的,是身体直接而原始的反馈。那是理性无法管辖的领域,是更古老、更真实的记忆书写在神经、肌肉和激素里的密码。
水的恐惧已内化为一种优雅的规避礼仪。她能欣赏海景,但绝不靠近潮线;她设计工作室和公寓时,本能地规避任何大型水景装饰;甚至连饮用时,她都偏好小口啜饮,避免大口吞咽时液体流过喉咙的感觉——那偶尔会触发一丝极其微弱的、被液体扼住呼吸的反射性紧张。这不是心理障碍,这几乎是一种生理设定。
对特定声音的应激反应则更为神秘。校园的喧哗、某种特定音高和尖锐度的争吵(尤其是女性带着哭腔的斥责),能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瞬间打开她身体的警报系统。肾上腺素飙升,肌肉紧绷,进入一种“战或逃”的临战状态。这绝非寻常的“不喜欢”或“压力大”,这是一种深刻的、被编码在身体深处的创伤印记。她的理智可以告诉自己“这很安全”,但她的脊椎、她的心跳拒绝接受这项指令。
最让她困惑的是一次在高端健身房体验普拉提课程。当教练辅助她做一个后仰伸展动作,她的头部低于心脏位置,颈部完全放松暴露时,一股毫无征兆的、极其强烈的恐慌感如同海啸般淹没她。她猛地挣扎起身,脸色惨白,呼吸急促,把教练吓了一跳。事后她无法解释任何原因,那个动作本身毫无危险。仿佛只是身体的某个特定角度,解锁了一个被埋藏已久的恐怖开关。
这些身体的低语,是她与过去最直接、最真实的连接。它们无法被逻辑说服,无法被成功安抚,它们固执地证明着:有一个“她”被封锁在现在的蓝溪之内,一个承载着创伤、恐惧和未知故事的“她”,正不断地用心悸、噩梦和莫名的恐慌来叩击现实的门扉。
这种内外的不协调,最终汇聚成一个核心的困扰:对自我认知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