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科瑞的撤退
深秋的风卷着梧桐叶,扑在“智联家居”的玻璃幕墙上,留下细碎的划痕。办公区里突然爆发出的欢呼,惊得窗外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小王举着手机冲过来,屏幕上“科瑞中国宣布关闭研发中心”的新闻标题红得刺眼,“连续亏损半年,总部终于撑不住了!”
林舟指尖夹着的钢笔“当啷”砸在桌面上,墨水滴在摊开的产品报告上,晕开一小片灰黑。报告首页印着科瑞的&bp;Loo,那个曾在智能家居领域不可一世的外资巨头,半年前还靠着资本砸钱搞低价倾销,把他们逼得连续三个月不敢接单。
“林总!咱们终于熬出头了!”小王的声音带着雀跃,工位上的年轻人们已经开始起哄,“必须搞个庆祝会,我知道有家日料店的清酒特别棒!”
喧闹声里,林舟却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楼下的街道上车水马龙,远处科瑞中国的总部大楼亮着零星的灯——上周他去谈供应链合作,还看见那里挂着“本土化深耕”的横幅,如今想来只剩讽刺。他摸出烟盒,刚抽出一支又塞回去,指腹划过烟盒上磨损的边缘,那是三年前创业初期,苏晚送他的生日礼物。
“安静。”他转过身,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办公区瞬间鸦雀无声。年轻人们脸上的笑容僵住,看着他们一向沉稳的老板眉头紧锁,“科瑞的撤退不是我们的胜利,是本土化败给了‘水土不服’。他们的智能门锁连南方的回南天都扛不住,售后网点只铺到地级市,不亏才怪。”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重重画下三道横线:“但我们呢?上个月乡镇用户投诉‘售后要等三天’,研发部的智能音箱还识别不了方言,这些问题不解决,下一个被淘汰的就是我们。”
马克笔在白板上留下刺目的蓝痕,小王挠着头站出来:“林总,您说得对……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林舟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从刚毕业的实习生小李,到跟着他打拼三年的老员工张姐,最后落在窗外渐沉的夕阳上:“开个会,制定三年计划。”
会议从下午开到深夜,茶水间的速溶咖啡续了六次,白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研发部负责人提出“场景化产品矩阵”,针对租房族做迷你智能柜,给农村用户搞防水款传感器;售后总监拍着胸脯保证“两年内把乡镇网点扩到&bp;500个”;人力资源部则建议和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智能家居运维人才。
林舟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眼前的“三年计划”,突然想起三年前和苏晚在地下室创业的日子。那时他们凑钱买了台二手打印机,印产品说明书印到手指发黑,苏晚说“做产品得像熬汤,得懂当地人的口味”——现在想来,科瑞输就输在“不肯熬汤,只肯用速溶料包”。
“散会吧,明天把方案整理成册。”他合上笔记本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跳着“陌生号码”四个字。
“喂,哪位?”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传来一阵沙哑的咳嗽,接着是个熟悉却陌生的声音:“林舟,我是张启明……我出狱了。”
林舟的手指猛地攥紧手机,指节泛白。张启明,前科瑞中国供应链总监,三年前为了挤垮他们,伪造质检报告、恶意截断原材料,最后东窗事发被判了刑。当年庭审结束,张启明隔着玻璃瞪着他:“你等着,我不会就这么算了!”
“有事吗?”林舟的声音冷了下来,办公区的灯已经灭得只剩他头顶那盏,光晕里浮着细碎的尘埃。
“我……想找份工作。”张启明的声音低得像蚊子叫,“跑了好几家公司,一听我的名字就赶我走。我知道以前对不起你,但我真的需要钱,我女儿要交学费了。”
电话那头传来隐约的啜泣,林舟想起三年前调查取证时,见过张启明的女儿——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爸爸的腿说“爸爸别做坏事”。他闭了闭眼,想起苏晚常说的“给人留条路,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明天来公司找我,负责仓库管理。”
张启明愣了几秒,突然哽咽起来:“谢谢你……林总,我一定好好干。”
挂了电话,林舟靠在椅背上,窗外的月光已经爬上桌面。他掏出手机给苏晚发消息:“晚点回,遇到点事。”很快收到回复,附带一张女儿念念的睡颜照,小家伙抱着智能机器人,嘴角还沾着奶渍,配文“等你回家喝汤”。
回到家时已近午夜,玄关的夜灯亮着暖黄的光,苏晚正坐在沙发上等他,手里捧着本育儿书。她穿着米白色的家居服,头发松松挽着,发梢别着枚银色发卡,是林舟去年结婚纪念日送的。“回来了?汤在锅里温着,是你爱喝的山药排骨汤。”
林舟走过去,从身后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闻到熟悉的栀子花香——那是她惯用的洗衣液味道。“张启明出狱了,我让他来管仓库。”
苏晚转过身,指尖划过他皱着的眉头:“我知道你心软,但也得有底线。”她顿了顿,声音软了些,“不过他要是真能悔改,也是件好事。当年他也是被科瑞的业绩压力逼急了。”
林舟握住她的手,指腹划过她掌心的薄茧——那是她练书法磨出来的,也是陪他改方案、跑市场留下的痕迹。“我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