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单体电芯,极星电池!!
“再过一段时间,A2电芯量产出来,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就能达到行业一流优秀水平。”
“但还不够……”
“下一代的大单体电芯方案,内部筹划得怎么样了?”
许易问。
其实在他看来,即使是110Wh/k的系统能量密度,也算不上多领先了。
用不了多久,行业内就会出现密度在130Wh/k的磷酸铁锂电池包。
此后再过一两年,行业主流磷酸铁锂电池包的系统能量密度,将会达到150Wh/k。
当然。
他们自主生产的成本优势,还是无法抹平的。
要想实现这么大能量密度,还有性能和安全性、使用寿命上的突破。
必须要进行深度的研发,和对目前电池包配方、整体结构的大范围改进。
从结构上来说:
当下的“传统小单体+模组”方案,空间利用率低,加上难以精准控温,已经面临淘汰。
而“大单体+高集成”方案,才是未来的大方向。
所谓的大单体,就是更加集成化、能量密度更高、更低成本的电池结构。
举几个业界耳熟能详的例子:
——长薄型大单体(比亚迪刀片电池)
——方形大单体(宁德时代麒麟电池)
——大圆柱大单体(特斯拉4680)
……
“许总,按照之前内部讨论的构想,我们对大单体电芯的研发,进行了初步技术立项。
目前能最快速度有研发突破,以及最有希望实现量产的,应该是——长薄型大单体电芯,和去模组的整车设计。”
董宇轩点头道。
说实话。
之前他们还在研发A2电芯的关键阶段。
许易突然提出下一代大单体电芯的研发构想,让电池研发团队的众人都懵比了!
因为光手上的A2电芯研发项目,就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
配方设计与小试,起码也要6个月。
这只是保守估计。
毕竟硫酸亚铁提纯的难点和工艺上的瓶颈,可能会花上更多的时间,他们这种初成立的研发团队也需要磨合。
然而。
最后却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很平平无奇。
和以往的研发历程相比,实在是太顺利了,仿佛一切本该如此。
这不禁让整个团队,对未来大单体电芯的研发项目充满信心!!
许易手指摩擦着下巴,倒是愣了一下。
没想到他们内部研发团队,会选择和比亚迪一样的研发路线。
要知道这会的比亚迪,应该内部已经有对刀片电池的研发项目了,只不过还没对外公开。
当然。
大单体电芯,以及“cpt去模组”的概念,并非是比亚迪独有。
在前两年的时候,高校论文中和业界头部企业,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并对此做了一定的研究。
此前L发布了“软包大单体”量产,验证了“大电芯可替代多小电芯+多模组”的可行性。
…
“怎么说?长薄片电芯是最优解吗?可我记得方形大单体,从结构概念上能量密度会不会更高一点?”
许易不禁想起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
形状上更像是方形的转头,体积结构也够厚,从性能表现和能量密度,是高端车的首选。
那玩意是在22年发布,足足晚了刀片电池两年。
不过大单体方案,也并非从麒麟电池才开始,宁德时代从18年就开始大范围应用大尺寸电芯了,最少在目前,头部电池厂肯定就有相关技术立项了。
“许总,从结构上看,方形大单体的确具备一些优势,但从上限来讲只能算各有优劣。
但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咱们目前的工艺达不到。
采购的主流宽幅涂布机,最大涂布宽度只有130mm,刚好满足了长薄片大单体电芯的体积要求。
您所提出的方形大单体,宽度起码达到了200mm。
用130mm涂布机生产200mm宽的电芯,需要拼接,量产可能会导致涂层均匀性出现问题,还有叠片出现误差。
而且当下薄片大单体的生产成本,也会更低……”
董宇轩摇摇头。
…
许易意识到自己的要求,多少有点变态了。
受制于当下的涂布机和叠片机的工艺,恐怕搞出类似刀片电池的长薄片大单体,就已经是极限了。
研发概念再超前,也要考虑到当下行业设备的精度水平。
硬要搞的话,到时候工艺和良品率爆炸,就得不偿失了。
即使是类似初代“刀片电池”的长薄片大单体,若是能抢先行业一两年,在16-17年的节点发布出来,恐怕也能引起重大地震!
“还有,目前我们内部对长薄片大单体电芯的研发,还没正式取名和代号,您看……”董宇辉不禁望向许易。
“好,既然这种大薄片电芯又薄又长,形似刀片,依我看……就叫极星电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