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三十九章 在新改制里站稳脚跟
整个京城,再次沸腾了。
只是,这一次,百姓们的欢呼声中,少了几分纯粹的喜悦。
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敬畏。
他们依旧崇拜刘启,依旧将他视为神明。
只是,这个神明,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已经从一个拯救苍生的救世主。
变成了一个执掌生杀,不容违逆的,至高神。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谁当皇帝,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安稳的,能吃饱饭的日子。
刘启虽然手段酷烈,杀伐果断。
但他治下的百姓,生活确实是越来越好了。
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开办学堂,推广新作物。
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
所以,对于刘启的统治,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拥护的。
至于那些被他杀掉的人,在他们看来,都是咎由自取。
你不去招惹他,他自然也不会来找你的麻烦。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朴素。
朝堂之上,那些曾经还对刘启心存不满的文官士大夫们。
在经历了匈奴和南楚这两场灭国之战后,也彻底地老实了。
他们终于认清了一个现实。
那就是,跟刘启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怪物,是根本没有道理可讲的。
你跟他讲仁义道德,他跟你讲铁血霸权。
你跟他讲王道教化,他跟你讲斩草除根。
你永远也不可能用你的那套逻辑,去说服他。
因为,他所站的高度,早就已经超越了你们的想象。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任何的道德绑架,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和无力。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他的规矩来办事。
否则,孔颖达的下场,就是他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可以说,经过了这两场战争,刘启已经用最直接,最暴力的方式。
彻底地统一了整个国家的思想。
所有人都被他那强大的个人魅力,和那不容置疑的铁腕手段所折服。
他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唯一的意志。
他的话,就是这个国家最高的法律。
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裁者。
一个,拥有着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
大晋共和国,元年冬。
在群臣一再的劝说下,刘启终于正式登基为帝。
国号依旧叫晋,年号定为神武。
史书上,将他称作晋神武帝。
登基大典当天,刘启身披黑色十二章龙袍,戴上十二旒的冕冠。
站在太极殿最高处,接受群臣与各国使者的参拜。
他眼神平和,看向台下密集跪拜的人群。
此刻,他心里泛不起多少波动。
对他来说,这些都不过是一桩顺理成章的事。
来到这个世界,他既不恋权势,也不贪荣华。
他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改变这个时代。
要把这个积弊已深的旧世界,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国家。
皇帝,只是他用来实现这一切的最便捷手段而已。
刘启坐上皇位后采取的动作,着实让人始料未及。
他并没有效仿历代新君那样犒赏功臣,笼络人心。
他反倒剑走偏锋,马不停蹄开启自上而下的体制革新。
千年流传的三省六部,被决然推倒重建。
新的内阁体制随之袭来,核心理念竟是君主立宪。
皇帝依然手握最高决策、军队两张王牌,这一点没变。
但朝政琐务、日常事务逐渐转到内阁。
这套班底里聚集的是各地民选而来的代表。
内阁首辅给皇上亲自钦定,只听命于一人,责任也最重。
首辅组建班子,提名名单还得经由议会表决通过,诸多关卡层次分明。
议会的那些成员,都通过一轮轮苛刻的科举选拔,是全国选出的极聪明人。
议会的权力也不简单,可以盯着内阁、弹劾不称职的官。
参与商讨甚至否定重要法规。
这个新体制,让君主不再独断专行。
却也保住了皇室尊严,一下打断了自古以来的**模式。
于公于私,两者兼顾,既为高高在上的皇帝留了空间。
也压制住了那种随心所欲的危机。
整个庙堂权力分配忽然间细密起来,制衡的味道扑面而来,不再单是一言堂。
国家机器调度起来就是快,更讲章法,官场也比从前稳健许多。
等到改革方案一揭晓,朝堂气氛顿时变了样,几乎算炸锅。
很多文武大臣私下唏嘘,对皇帝这脑洞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他们实在想不通,拥有至尊权柄的君王,居然愿意自动割,于史无前例。
放眼大汉惯例来说,实在太反常了。
不过,刘启态度坚定,没有太多耐心和转圜空间,于是表面没人敢大声反对。
人人都咬着牙,心慌意乱地看着这场不知前途几何的动天巨变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