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宫闱深深步为营
瑾王府的马车在森严的宫门前停下,早有皇后宫中的内侍在此等候。验过腰牌,马车换由小太监牵引,缓缓驶入那红墙黄瓦、象征着天底下最尊贵也最危险的所在。
林微端坐车内,指尖微微蜷缩,感受着掌心因紧张而渗出的薄汗。她不是第一次入宫,但此次心境截然不同。不再是参加宴饮的王妃,而是被临时召见的“医者”,更肩负着暗中探查的使命。车窗外掠过的重重宫阙,仿佛都化作了一只只沉默的眼睛,注视着这辆不起眼的马车。
马车最终在皇后所居的坤宁宫侧门停下。林微在内侍的引导下步入宫苑,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一种压抑的寂静。宫女太监们步履匆匆,面色凝重,可见皇后病势确实不轻。
进入内殿,只见凤榻之上,皇后娘娘面色苍白,眉头紧蹙,手按着心口,气息略显急促。几位太医正围在榻前低声商议,脸上皆是一片愁云。为首之人,正是太医院院判沈墨。他看到林微进来,眼中闪过一丝极快、几乎难以察觉的复杂神色,随即恢复平静,微微颔首致意。
“臣妇林微,参见皇后娘娘。”林微依礼参拜。
皇后勉强抬了抬手,声音虚弱:“瑾王妃……不必多礼。本宫这旧疾……突然发作,疼得厉害……听闻你有些特别的手法……且来试试……”
“臣妇遵旨。”林微起身,上前几步,保持恭敬的距离,仔细观察皇后的面色、唇色及呼吸状态。作为法医,她虽不精于内科临床,但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远超常人。皇后此刻的症状,确实很像心绞痛的急性发作。
“娘娘,请放松,臣妇需要为您检查一下脉象。”林微声音温和,带着安抚的力量。她上前,伸出三指,轻轻搭在皇后腕间。脉搏急促而略有不齐,结合症状,她的判断更确定了几分。
她当然无法进行现代的心电图等检查,但可以根据症状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娘娘,请您慢慢深呼吸,尽量放松全身。可否容臣妇在您几个穴位上稍作按压,或可缓解疼痛?”
得到皇后微不可查的同意后,林微用恰到好处的力道,按压皇后内关、膻中等穴位(以这个时代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她示意宫女将窗户稍稍开启缝隙,保持空气流通,并要了一杯温热的蜂蜜水,让皇后小口慢饮。
她的手法专业而沉稳,态度不卑不亢,与一旁有些束手无策的太医们形成了对比。沈墨在一旁静静看着,目光中带着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
一番操作后,或许是心理作用,或许是穴位按压真的起了效,皇后的眉头似乎舒展了一些,气息也略微平稳。“似乎……好些了……”皇后喃喃道,看向林微的目光多了几分信服。
“娘娘此症需静养,切忌情绪激动。”林微轻声嘱咐,又对太医们道,“各位大人,臣妇浅见,娘娘之症或因气血瘀滞所致,当前应以通络止痛、安神定志为要。方才所用之法仅为权宜之计,后续调理,还需各位大人妙手回春。”
她既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又将主导权交还给太医,给足了面子。太医们脸色稍霁,纷纷称是。
趁着殿内气氛缓和,林微状似无意地看向沈墨,语气带着请教之意:“沈院判,娘娘此症突发,来势汹汹,倒让臣妇想起曾在一些杂记中看到,前朝似有贵人因心疾骤然而逝,记载症状与娘娘今日颇有几分相似,不知太医院古籍中,对此类急症可有更详尽的论述?若能知古鉴今,或能防患于未然。”
她将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古籍和前朝,问得合情合理。
沈墨捋须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了林微一眼,目光深邃,缓缓道:“王妃有心了。太医院藏书阁中,确有不少前朝医案。心疾之症,古已有之,成因复杂。至于王妃所言前朝旧事……”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宫闱秘辛,牵扯甚多,有些记载模糊,真假难辨,不便在此多言。不过,王妃若对医道古籍感兴趣,他日若有暇,可来太医院与老夫等共同参详,眼下还是以娘娘凤体为重。”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未否认古籍的存在,又巧妙避开了具体内容,还发出了一个模糊的邀请,并将焦点拉回皇后病情上。
林微心中了然,知道沈墨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可能多言,但“可来太医院共同参详”这句话,已然是一个信号。她不再多问,恭敬道:“院判大人说的是,是臣妇冒昧了。”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匆匆入内,在沈墨耳边低语了几句。沈墨脸色微变,对皇后和林微道:“娘娘,王妃,陛下那边传召,老臣需即刻前往。娘娘的病,由王太医他们在此照料,当无大碍。”
皇帝召见?在这个节骨眼上?林微心中一动,感觉这并非巧合。
沈墨匆匆离去。林微又留在坤宁宫观察了片刻,见皇后情况稳定,便适时告退。皇后赏赐了些珠宝绸缎,以示感谢。
走出坤宁宫,林微并未立刻出宫。她以“初次入宫,想瞻仰一下皇家气象”为由,由皇后宫中一名小太监引路,在允许的范围内慢慢行走。她的目光看似欣赏宫苑景致,实则暗暗记下路径,尤其是靠近太医院和典籍厅(宫廷书库所在)的方向。
行至一处相对僻静的宫道,忽见前方拐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