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冰盖下的灯塔
破冰船的螺旋桨最后一次撞击冰层时,发出了骨头碎裂般的脆响。林默扶着摇晃的观测窗,看着前方连绵起伏的白色巨物在朝阳下渐次清晰——那是冰穹&bp;A的冰盖,千万年的积雪压缩成青蓝色的固体,表面布满蛛网状的裂纹,在光线折射下像一块碎裂的巨型蓝宝石。船身终于平稳下来,甲板上的积雪被狂风卷成涡流,打在防寒服上发出砂纸摩擦般的声响。
“温度零下&bp;52摄氏度,风速&bp;18米/秒,适合短时作业。”苏雨晴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她已经穿戴好全套极地防寒服,头盔上的探照灯亮着刺眼的白光,手里拎着沉重的金属探测仪,靴底的冰爪踩在甲板上,留下深深的划痕。林默紧随其后,怀里抱着母亲的笔记本,皮质封面在严寒中冻得发硬,仿佛要与他的掌心粘在一起。
陈志远的数据流通过卫星信号投射在两人身前,化作一道淡蓝色的光带,像条灵动的游蛇。“集体潜意识网络的衰减速度在放缓,但冰穹&bp;A下方的意识波动异常强烈。”他的声音从光带中传来,带着意识体特有的空灵,“波动频率很奇怪,不是混沌的无序震荡,反而……带着某种节律。”
冰盖表面比想象中更崎岖,每一步都要踩着冰爪艰难前行,积雪没到膝盖,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寒风像无数根细针,刺得脸颊生疼,呼出的白气刚离开口鼻就冻成了细小的冰晶,落在睫毛上,视线渐渐变得模糊。林默不时低头看笔记本上的坐标,母亲用红笔圈出的位置旁,画着一个小小的三角形,与记忆锚点的标志一模一样。
“滴滴——”苏雨晴手中的金属探测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蜂鸣,打破了冰原的寂静。她立刻停下脚步,调整探测仪的参数,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个清晰的金属轮廓,埋在冰层下约三米处,巴掌大小,边缘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在这里!”她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探照灯的光柱死死锁定脚下的冰层,“深度、大小都和笔记里写的一致!”
林默蹲下身,掌心贴在冰冷的冰面上,寒气透过厚重的手套渗进来,却让他莫名感到一阵熟悉的暖意。他仿佛能感受到冰层下那个金属盒子的存在,感受到母亲三十年前埋下它时的温度。“启动激光切割器。”他对着通讯器说,苏雨晴立刻从背包里取出设备,淡紫色的激光束从端口射出,落在冰层上,瞬间烧出一圈光晕。
融化的冰屑化作细小的白雾,被风卷着消散在空气中。激光切割的声音尖锐而刺耳,在空旷的冰原上回荡,仿佛要唤醒沉睡的冰盖。随着冰层逐渐变薄,金属的光泽从切口处显露出来——那是一个银灰色的盒子,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氧化层,边缘刻着细密的纹路,正是母亲笔记里画过的锚点保护盒。
当最后一层冰层被切开,苏雨晴小心地用冰铲撬开碎冰,将盒子捧了出来。盒子入手冰凉,却异常沉重,表面刻着两行字迹,一行是母亲林岚娟秀的签名,另一行是张启明苍劲的笔锋,两个名字之间,刻着一行小字:“当混沌降临,让记忆成为灯塔。”刻痕很深,显然是两人合力刻下的,边缘的金属因用力而微微凸起,带着岁月无法磨灭的坚定。
林默的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刻痕,突然想起夹层照片里母亲和张启明共捧锚点的画面。三十年前的南极冰原上,他们是否也曾这样蹲在冰层前,怀着同样的信念,将这个盒子埋入黑暗?通讯器里传来陈志远的声音,带着一丝异样:“意识波动变强了,就在盒子周围,很温和,不像混沌……”
苏雨晴已经找到盒子的锁扣,那是一个与神经接驳器匹配的接口。林默立刻从背包里取出母亲留下的神经接驳器——正是从旧实验室找到的那台,金属外壳已经氧化发黑,却依旧能正常运作。他将接驳器插入锁扣,只听“咔哒”一声轻响,盒子缓缓打开,露出里面的物品。
里面躺着一台小巧的神经接驳器,型号比林默手中的更新,表面还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旁边放着一个银色的&bp;U盘,外壳上印着“岚”字的拼音。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折叠的纸条,上面是母亲熟悉的字迹,写着“U盘插入接驳器播放”。
林默立刻照做,将&bp;U盘插入接驳器的接口。几秒钟后,母亲的声音从接驳器的扬声器里传出,带着轻微的电流杂音,却依旧清晰得仿佛她就在身边:“小默,如果你听到这个,说明意识潮汐已经出现了。原谅妈妈当年的不告而别,有些使命,必须有人去完成。”
林默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是他成年后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母亲的声音,不同于记忆中模糊的片段,此刻的声音里带着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他仿佛能看到母亲坐在实验室里,对着录音设备,一字一句地诉说,指尖或许还沾着墨水的痕迹。
“他们都以为记忆锚点是打开意识边界的钥匙,包括守界人,甚至启明。”母亲的声音顿了顿,似乎在犹豫,又像是在确认,“但他们都错了。锚点不是钥匙,是灯塔。当原始意识海的潮汐袭来,它会收集人类的集体记忆,构建一道缓冲屏障——就像海边的灯塔,既不封锁海洋,也不惧怕风浪,只是用光芒指引方向。”
“守界人害怕技术失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