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计划,开启
夜,深沉如水。红星机械厂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巨大的白纸铺满了整张工作台,上面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草图和数据流。陈致远手握着笔,神情专注到了极致,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这张蓝图。窗外的喧嚣,归来的荣耀,甚至是高层正在进行的激烈讨论,都与他无关。他的脑海中,只有冰冷的数据在奔腾,只有一条条清晰的技术路径在交错纵横。归途中F-16的挑衅,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那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冰冷的警示。它让陈致远无比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上的“奇迹”,如果不能迅速转化为捍卫自己的钢铁洪流,那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的烟火,绚烂,却脆弱。他必须更快,必须更全面。他的笔尖,首先落在了【陆军:“创世纪”计划】之上。这不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不是对现有装备的升级换代,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颠覆。陈致远的目标,是要将传统的平面陆军,彻底改造成一支信息主导、全域机动、立体攻防的未来化力量。计划的第一层,是“基石”。他详细绘制出了下一代主战坦克的结构图,放弃了传统的反应装甲思路,直接采用了电磁装甲技术。通过瞬间释放的强大电磁力,可以直接偏转甚至摧毁来袭的穿甲弹和聚能射流。同时,坦克的主炮,也将被一门140毫米电磁轨道炮所取代。计划的第二层,是“利刃”。单兵外骨骼动力系统被列为重中之重。它将让普通士兵拥有超乎想象的负重能力和机动性,能够携带重型火力,在复杂地形中如履平地。配合上新一代的单兵信息化作战终端,每一个士兵都将成为一个移动的、致命的战场节点。计划的第三层,是“雷霆”。远程制导火箭炮的集群饱和攻击算法。通过系统赋予的先进算法,上百枚火箭弹将不再是无序地覆盖一片区域,而是能够通过末端自主协调,在同一秒钟,从不同角度,命中上百个不同的高价值目标。这是将“洗地”的艺术,升级到了“点名”的精度。紧接着,他的目光转向了【海军:“深蓝壁垒”计划】。突破岛链,走向远洋。这八个字,是几代人的夙愿,也是一道沉重的枷锁。陈致远知道,要斩断这道枷锁,靠一两艘先进军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无懈可击的远洋作战体系。“航母”是这个体系的核心。但他设计的,不是常规的滑跃起飞航母,而是一步到位的十万吨级超级航母。其核心技术,直指目前只有美国人掌握的“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有了它,舰载机的出动效率将成倍提升,并且可以弹射更重、载弹量更大的预警机和攻击机。“心脏”是全电推进技术。它将彻底改变军舰的动力结构,为电磁炮、激光武器等高能耗武器上舰,提供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大型水面舰艇的噪音水平,降至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幽灵”是新型静音潜艇。除了常规的降噪技术,陈致远直接引入了量子通信技术在超长波水下通信的应用。这意味着,未来的中国核潜艇,将能够在大洋深处,以一种几乎无法被窃听、无法被干扰的方式,接收来自本土的指令,成为真正神出鬼没的深海杀手。一个个子项目被不断完善,一项项核心技术被标注出来。从陆地到海洋,一个庞大而精密的未来军事帝国,在陈致远笔下,逐渐显露出峥嵘的轮廓。做完这一切,陈致远才缓缓停下笔,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庞大的科技树系统,为他解决了所有理论和设计的难题。他就像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考生,可以直接写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从图纸到现实,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鸿沟。那就是材料。无论是变循环发动机需要的高温涡轮叶片,还是电磁炮炮管需要承受瞬间巨大能量冲击的特种合金,亦或是隐身战机所需的吸波涂料……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国家最顶尖的材料科学与基础工业能力作为支撑。而这,恰恰是目前国内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这也就是他向王副部长提出“远交近伐,审慎筛选”的深层原因。用我们已经掌握的,对他们而言却如天顶星科技一般的应用技术,去换取我们急需的矿产资源、特种材料,甚至是某些西方国家对我们封锁的基础工业设备。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置换。就在陈致远沉思之际,桌上的红色加密电话,突然发出了急促的铃声。他拿起电话,听筒里传来了王副部长略带沙哑,却无比亢奋的声音。“致远,会议结束了!”陈致远的心头一紧,静静地听着。“最高层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紧急会议,最终达成了一致!”王副部长的声音里透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决断,“两个方向,同时进行!”“第一,同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