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7章 思想觉醒
身处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其实很难真正想象,古代底层百姓的思想被禁锢到了何种地步。
试想一下。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性的教育。
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全部来源于父母邻里的只言片语,道听途说的乡野传闻。
以及他自己对残酷现实的片面观察和朴素总结。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求他拥有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坚定强大的内心世界。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或许有极少数天赋异禀之人,能跳出这口“认知的深井”。
但对于绝大多数的底层百姓而言,他们从生到死,都被困在井底。
他们能看见的只有那一小片,被既得利益者定义好的天空。
人不读书,最大的影响绝非仅仅是不识字。
而是难以“开智”。
学习文科,锤炼的是理解,表达与思辨的能力。
钻研理科,锻造的是逻辑与分析的本领。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古代底层民众极度匮乏,甚至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拥有的。
陈洛和这些底层百姓接触的多了后。
他慢慢发现,这些人对于自身凄惨的命运,往往是麻木的,认命的。
尤其是在这种朝不保夕的乱世里。
他们的渴求只有活着,但他们并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饥饿、赋税、兵灾、徭役……
这些东西如同不断轮转的磨盘,将他们最后一点精气神也碾磨殆尽。
他们活着,几乎完全是依靠生物最原始的生存本能。
同时他们也如同被鞭子驱赶的牲口,只知道埋头拉磨,无暇他顾。
更无力思考“为什么”。
而就在今天,就在此时此刻,陈洛站了出来。
他提出的问题,简单、直接,却如同晴天霹雳,炸响在每个人混沌的脑海深处。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穷?”
“为什么我们的命会这么贱?”
“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会过得这么苦?”
这些问题,看似朴素至极,甚至有些“傻”。
但恰恰这些是底层百姓,未能去认真思索的问题。
数千年来,底层百姓被“天命所归”、“安分守己”、“尊卑有序”等谎言所麻醉。
他们习惯了忍受,习惯了将一切苦难归咎于命不好,祖坟没冒青烟。
如今,陈洛不仅尖锐地提出了问题。
他更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
造成这一切的不是天命,而是**!
是有一个骑在他们头上的剥削阶级,在有组织地欺骗,欺凌,压榨他们!
这个答案,对于望江屯这些人而言。
简直如同在黑暗的深渊苟活半生,突然一下直面被灼热的阳光照射到。
瞬间的强光刺得他们睁不开眼,过往一切被灌输的固有认知,正在迅速崩塌。
此刻,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巨大的震撼。
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是立刻的清明。
而是一种强烈的,无所适从的混乱与无序感。
这种“混乱无序”,并非是退步。
恰恰是思想真正开始觉醒的宝贵先兆!
它意味着思想的坚冰已经破裂,思维的活水开始涌动。
当然,破而后立,绝非一蹴而就。
将数千人从蒙昧中彻底唤醒。
为他们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基于阶级认同和集体奋斗的认知体系,更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
这需要陈洛付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
并通过持续的引导,系统的教育,以身作则的示范。
从生产、生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一点点地帮助这些人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一场震撼灵魂的演讲结束后,陈洛命人照常准备早饭,维持屯堡的正常运转。
随后,他将屠狗、沈义、万峰、王重、周武、林涛六位核心骨干,全部叫到了自己居住的天峰院正院堂屋之中。
进入堂屋,陈洛刚刚在主位落座。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让众人也坐,沈义和万峰便“噗通”一声,同时跪倒在地。
二人额头重重磕在青砖地上。
“大人!属下错了!属下罪该万死!”
二人异口同声,声音中充满了悔恨与后怕。
经过清晨那番醍醐灌顶的训话,他们此刻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愚蠢和潜在的巨大危害。
那不仅仅是违反军纪,更是在破坏刚刚萌芽的,最珍贵的阶级团结。
陈洛看着二人悔恨不已的模样,心中的气已经消掉大半。
他起身走上前,亲手将沈义和万峰扶了起来。
“既然知道错,那就要将教训牢记在心。”
随即,陈洛语气变得缓和了不少。
“与孙东他们发生关系的那九位姑娘,我会让妇女管理会的人,去仔细询问她们的真实想法。
若她们经过思考后,仍旧自愿嫁给孙东他们,那便按规矩办理。
若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