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章 无人相信的预言
办公室里的空气依旧凝重,同事们投来的目光依然复杂。
但这一切,在陈铭眼中已经失去了意义。
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冰雹。
三天。
时间太紧迫了。
直接去找镇领导汇报?
陈铭立刻否定了这个想法。他算什么?一个刚被女朋友甩了,在领导眼中情绪不稳的小科员。跑去跟镇长说三天后有特大冰雹?
唯一的下场就是被当成疯子,或者被马国强和王海涛抓住把柄,安上一个“妖言惑众,扰乱人心”的罪名,直接下放到某个鸟不拉屎的管理站去。
前世,他浑浑噩噩过了二十年,对体制内的门道早已烂熟于心。人微言轻,说的话就不是话,是屁。
他必须换一种方式。
陈铭闭上眼,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前世的记忆如同电影快放,一帧帧在脑海中闪过。
那本被他写满了牢骚和不甘的日记,此刻成了最宝贵的财富。
他清楚的记得,冰雹灾害过后,县里成立了调查组。调查报告指出,清溪镇受灾最惨重的,是红星村。
红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果树,是镇里的水果主产区,灾后统计,果园损毁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近乎绝收。
村支书李大山,一个干了二十多年的老支书,因为无法接受这个打击,当场就急火攻心,中风倒地,从此一蹶不振。
对,就从红星村入手!
只要能保住红星村,哪怕只是保住一部分,当灾难降临时,这就是最响亮的一记耳光,能把所有人的脸都打肿!
可李大山这个人……
陈铭的眉头皱了起来。
他回忆里,李大山是个典型的老农民,也是个老党员。性格耿直得像根钢筋,但同样,也固执得像块茅坑里的石头。
你跟他讲科学,他觉得你花里胡哨。你跟他讲预言,他能拿扫帚把你打出村去。
想说服他,常规的路子走不通。
必须找到他的软肋。
陈铭在记忆的海洋里使劲搜刮着关于李大山的一切信息。
有了!
陈铭的眼睛猛然一亮。
李大山的孙子!
他记得,李大山有个极其争气的孙子,去年刚考上省农业大学,是老头子挂在嘴边,逢人便炫耀的骄傲。虽然老头嘴上总嘀咕,说孙子学的那些“高科技”玩意儿,不如他一把锄头来得实在,但那份自豪,是个人都看得出来。
这就是突破口!
陈铭立刻站起身,拿起桌上的一个公文包,对还在幸灾乐祸的同事们视若无睹。
“马主任,我下去村里调研一下,了解下今年的果树挂果情况。”他走进马国强的办公室,平静的汇报。
马国强正靠在椅子上品茶,闻言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调研?”他哼了一声,“刚出这么大的事,还有心情去调研?别是想出去散心吧?”
“工作为重。”陈铭的回答不卑不亢。
马国强巴不得他出去惹点事,好抓他个现行。他挥了挥手,像赶苍蝇一样:“去吧去吧,别忘了下午下班前把上周的会议纪要整理出来。”
陈铭点点头,转身就走。
他没有直接去红星村,而是先拐回了自己的宿舍。那是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单身宿舍,空气中还残留着赵月用过的廉价香水味。
陈铭面无表情的打开窗户,让风把那股味道吹散。
他在书架上翻找起来。作为综合办的笔杆子,他存了不少资料。很快,他找到了几份前几年的农业期刊和一些省里下发的农业技术推广文件。
他将其中几篇关于农业气象和病虫害防治的文章抽了出来,又找了一张空白纸,模仿着学术报告的格式,用笔写下了一个标题——《关于极端对流天气下农业防护应急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
他想了想,写上:省农业大学,张建国教授课题组。
至于张建国是谁,他也不知道,随便编的。
做完这一切,他才骑上镇政府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朝红星村的方向骑去。
半小时后,满头大汗的陈铭出现在了红星村的村委会大院。
李大山正蹲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吧嗒吧嗒的抽着旱烟,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李书记。”陈铭停好车,客气的喊了一声。
李大山抬起头,浑浊的眼睛打量了他一下:“你是……镇里综合办的小陈吧?啥事?”
“李书记,我来村里做个调研。”陈铭笑着走过去,很自然的也在他旁边蹲下,“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咱们镇里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在村里应用得怎么样。”
一听这个,李大山就撇了撇嘴,把烟锅在地上磕了磕。
“什么新技术,花里胡哨的。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还能不懂这个?听天吃饭罢了。”
陈铭没有反驳,而是从包里拿出那几份资料,递了过去。
“李书记,您先别急。这是我最近整理的一些材料,都是省农大那边最新的研究成果。您看这份……”
他特意将那份自己“伪造”的报告放在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