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8章 釜底抽薪
,不会有别人了。
想用这种最低级的手段,煽动群众,让他的项目胎死腹中?
太天真了。
陈铭没有当场发怒,也没有去跟他们争辩。他只是平静地对身旁的李大山说了一句:“李书记,今天先到这吧,改种是大事,让大家先回去考虑考虑。”
看着陈铭“一筹莫展”的样子,镇政府里,马国强的办公室传出了压抑不住的得意笑声。
“姐夫,你看,我说的没错吧。”马国强正点头哈腰地向王海涛汇报战果,“那小子还是太嫩了,以为有点小功劳就能为所欲为。我找了刘三他们几个,随便在村里煽动一下,村民就不干了。他那三十万贷款,就等着在银行里发霉吧!”
王海涛靠在椅子上,手指有节奏地敲着桌面,阴沉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意。
“干得不错。继续让他们闹,把事情闹大一点。我倒要看看,他陈铭怎么收场!”
接下来的几天,刘三等人在村里更加活跃。
“樱桃娇贵养不活”的谣言,和“陈干部要坑大家贷款去升官”的论调,传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
原本一些有些意动的村民,也彻底打了退堂鼓,生怕成了出头的椽子。
村委会变得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林薇急得团团转,好几次都想冲出去跟那些人理论。
“陈哥,我们得想个办法啊!再这样下去,项目就真的黄了!”
陈铭却像是没事人一样,每天照常下地,带着李大山和最早那几户人,测量土壤数据,规划灌溉水渠,仿佛对村里的风言风语充耳不闻。
他在等。
等一个足以扭转乾坤的契机。
那个契机,在他的记忆里,再过不到一个月,就会从国家层面正式下发。
但他等不及了。他要主动出击,把这个契机提前“催生”出来。
这天晚上,他拨通了县电视台宋佳的电话。
“宋记者,有个独家的新闻素材,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半小时后,一份名为《天灾过后,产业升级路在何方——清溪镇灾后重建的困境与思考》的内参稿件,发到了宋佳的私人邮箱。
稿件里,陈铭以一个基层干部的视角,深刻剖析了传统果业抵御风险能力弱、市场价值低的弊端。
最关键的是,他以一种极具前瞻性的口吻,“预测”了国家未来的农业补贴政策,极有可能从“普惠式”转向“扶优扶强”,向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业项目倾斜。
最后,他笔锋一转,点出了红星村“红宝石”樱桃项目,这个极具前瞻性的项目,在当前遇到的巨大阻力。
宋佳看完稿件,立刻就明白了陈铭的意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新闻报道了,这是在用舆论,向上层建筑传递信号,是借力打力,寻求政策支持!这个年轻人的手腕,越来越让她心惊。
她没有犹豫,利用自己在县里的高层人脉,将这份内参,精准地放在了县农业局局长的办公桌上。
那位局长,正为今年全县农业产业升级的指标找不到突破口而发愁。
看到这份内参,他如获至宝。
特别是看到其中对于未来政策的“预测”,更是与他从省里听来的一些风声不谋而合。他拍着大腿,连连称赞。
这个清溪镇的陈铭,有水平!有远见!是个人才!
三天后。
一份盖着县农业局鲜红大印的红头文件,以加急的形式,火速下发到了清溪镇政府。
文件标题:《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补贴方向,鼓励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指导意见》。
文件里,白纸黑字,明确指出,从明年开始,将大幅削减对传统低效果品的种植补贴,并将补贴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像“红宝石”樱桃这样的高效农业项目。
文件的最后,还特意点名表扬了清溪镇红星村在产业升级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前瞻性布局”,要求各乡镇学习。
这份文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清溪镇炸响。
周正雄看到文件,当场就拍了桌子,对着秘书大喊了一声“好!”看向陈铭的眼神,欣赏之色再也掩饰不住。
王海涛和马国强看到文件后,则像是被一道晴天霹雳当头劈中,呆立当场。
他们釜底抽薪的计谋,被人家反过来釜底抽薪!人家直接把柴火都变成了黄金!
当李大山用村里的大喇叭,把这份红头文件一字不落地念出来时。
整个红星村,彻底炸了锅。
“啥?明年种苹果不给补贴了?”
“不光不给,补贴还要重点给种樱桃的?”
“我的天!那陈书记不是活神仙吗?这都能让他算到?这可是县里的红头文件啊!”
前几天还在犹豫、还在观望、还在害怕的村民们,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扔下手里的锄头,也顾不上吃饭,疯了一样从四面八方涌向村委会。
“我报名!我报名!我家五亩地全改!”
“我也报!李书记,先给我登记上!我信陈书记!”
前几天还跟着刘三在背后说风凉话的村民,此刻跑得比谁都快,生怕落在了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