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李白摸摸后脑勺,心想:“陛下的关注点是不是错了?难道不是觉得我现在过得很好后悔了决定把我召回去吗?”
李隆基可没召回李白,转身继续刷朋友圈去了,留下千里之外的李白泪流满面。当然,崂山后来也被改过来了,毕竟后来大唐亡了,改朝换代,其它朝代的皇帝谁还要“辅唐”啊!这种蹭热点的名字,会很快过气的哦,然后就会显得非常OUT非常看不惯。所以最后崂山还是崂山。
改完了山水,你以为
李隆基这强迫症就消停了吗?
哼,你太年轻。
李隆基:“朕就是爱改名,别让朕停下来。”
挑两个比较出名的说吧。一,李隆基给官署改名。官署就是政府机关,但也是名字想改就改,说改就行动!病犯了就改,不需要深思熟虑!
掌管文秘机要,发布政令的要害官署中书省,更名为紫薇省。
紫薇,你没看错!(伸尔康手)
在紫薇省做官的,也要一律冠上“紫薇”的雅号,中书令叫“紫薇令”,中书侍郎唤
作“紫薇郎”。这要是位白面小生,或者女装大佬还好,要是刚好上任的是位糙汉子,壮实黑黝,胡茬浓密,纯爷们那种,被大家天天一口一个“紫薇郎”叫唤着,就像是公**刑。
可能是太娘遭到太多人抗议,5年后,李隆基把紫薇省改回中书省。但“紫薇”却从此成了权利之花,大家都想跟“紫薇”沾上边,比如白居易就自诩“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杜牧也通过心机作诗,混了个外号“杜紫薇”
。
二,咱们都知道,屈原是五月初五投的汨罗江,在古代,“端”同“初”义,所以纪念屈原的那天其实叫“端五”。这一代代地流传着,都没问题,直到遇到了李隆基。因为他的生日也在初五,所以端五令他特别不舒服,百爪挠心。每逢端五,李隆基比喝了雄黄酒的白蛇还难受,最后实在是强迫症受不了了,就把“端五”改成了“端午”,直到今天。(下次韩国人再跟你提到他们申遗的“江陵端午祭”,你就问问
,难不成韩国也出过一个李隆基?)
其实啊,说到底,李隆基这么喜欢改名,是因为古时候讲究名者命也。
说到底,他是在为自己,为大唐改命。
只可以李隆基执政后期人君消德,沉迷享乐怠慢政事,又先后让李林甫和杨国忠两位奸臣把持朝政大权。天下势偏,安禄山等节度使都手握重兵,又不服长安管。天宝之乱,安史之乱都是李隆基自作孽的结果,不能归咎到坏运气上。大唐由盛至衰,却是再也无法改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