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代价(乱世孰能自安,盛朝轻遮难苦)
住要别墅海房,这些概念都是被赋予的不是吗?我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人享受这些内容,所以人们才会憧憬,但是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是我们要的东西吗?(扯了些多余的东西,放心,我没忘记主线)你会说谁会不想享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得之可得而佛之所佛,我买不起的,买了会让自己负载的我就不买,而在商品的挑选上,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具体使用效果判断,你会说很多事看不见的,这么跟你说吧,算命的准确率是多少?但他满足了人心对未来的期望感和获得感,人对前路迷茫和担心时,那一句话让你放心多了,至少你安心很多不是吗?当然我们不排除其真实性,就像故事线一样,你提前把结局告诉他,他就暗自收到了结局的引导,因为那是他想要的,但如果不是,她就会消极,他就抗拒但又接受到结局的引导,所以,算命不是目的,而是安心,古代,巫医不就是一体的吗?这属于心理治疗的一种,当然,我可没说那就是假的(但是要相信科学),你问我巫医为啥要分开?那我问你个问题,一个人能对你心理进行引导的同时还能让你产生他对你生理治疗的感激,你会怀疑他的心理引导吗?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不是你看到的,就问人生老病死是常态,所以病是最多的,但也正是这样,这里面涉及的医患关系就更复杂了,比如一个人绝症了,他找你看病,但他的心态也不好,那你就有危险,但在古代是存在阶级差距的,所以王公贵族的稍微的好就会让比较淳朴的农民,感觉他们好,其实那本身对他们没有多大牺牲,而巫医属于接触最多且有知识的上层人,所以对民众的影响就很大,所以会,不懂就取看看三国的于吉,这个人就是个例子,历史其实已经跟人说明很多问题,多观察观察,对自己有好处,而不是简单了解基础的历史层面的进程,去读懂他的内核,在任何时代都能用的,你可以理解为诗歌用典故来说明内容,人是需要思考的,思考资本给你植入了什么,人真正需要的是啥,而不是完全接受别人的文化植入和资本入侵,带上思考,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饥寒交迫在我的周围很少出现,那就是我们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我们追寻的是更好的生活对吧?可是你认为更好的生活是物质的满足吗?其实在满足基础生活保障后,精神是高于物质的,但是他又低于物质,怎么说?就比如说你觉得一个人应该遵纪守法,但是你认识一个人犯法了,开始你很震惊,为什么他人那么好会犯法?因为不了解人的内心就会有一面镜子,双面镜,你没去擦上面的雾,只要人没有直接的表现出恶意或你认为伤害你权益的方式,还变现出一点善意,你就会觉得这人是OK的,你看不清,你去了解了他犯罪的动机时甚至会更加动容或是更加震惊,我不是说你理解的就对,这个是带有个人性的解读,比如一个人的妻子险些被凌辱,他砍死了那个人,他被判了过渡防卫,道义觉得这是可以的,但是法律呢?法律要的就是人们正确认识到底线,而不是认识到道义,社会的道义是人们活动中的长时间形成的一些共同观念,比如,古代开始时可以改价的,但是因为一个朝代对女性进行束缚,然后进行立贞洁牌坊的存在,所以那个时候人们慢慢的对女子的清白更加重视,但随着其他国家带入我们国家的自由意志,人们慢慢去消磨了这个观念,说这是传统糟粕,我且不谈他是不是糟粕,就本身这个问题而言,一夫一妻制的存在是肯定男女对等的婚姻地位,但是贞洁的观念也对男人有个影响,他的概念男性要强于女性的地位,才能取这个女性,这就是历史带来的社会共同道德观念,人们都是贪图享受的动物,特别那森罗林立的规则橡木桶被人开一个洞,就会流尽其中的酒,那些陈酿都这般被慢慢淡忘,所以人要给桶安上一个水龙头,适当的释放,适当的控制,偶尔喝上一口很不错,喝多了伤身,你会说你早就知道这些,但是控制不住,是的,人们没有获得正确的引导时,一旦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就再也关不上,所以这就是应试教育一直被诟病的地方,基础应该教导人们怎样为人,当然,这也是对人的束缚,你会说在控制思想,但如果只是让他们受到启蒙,去开启他们思考的阀门,去引导他们思考自己该干什么,自己想成为什么,那就不同了,外国的教育在这一点比我厉害,他们让孩子更早接触社会,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定位,但是也有个问题,他们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如果法律不去保护这种行为,谁能保证他不是被人获利的办法?但为什么外国又能实施?这个问题又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长期的经验来构架的共同意识,外国是认同的,而我们更接所以的“中国式家长”,凡是人的问题在绕一圈后都会回到人身上,因为人又欲望才会成长,我所说的那种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出现的受迫性低欲生活,但我问一个问题,如果都这般,人们更注意商品的实用价值,在条件足够时进行一点放纵,反而会稳定社会,因为,追求的内核变了,变成实用主义为上,享受主义为下,但这也会带来个问题,就成了历史的循环性了,回到阶级差异时代,但精神教育才是最难的,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你难道能让一个觉得世界就是黑的瞎子告诉他世界是彩色的?而且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