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萧敏琮经事不多到底聪颖过人,三两句草草带过敏绮昨日的所作所为,不忘最后标榜自己一番,“赤焰侯湿了衣衫不肯殿前失仪,未免冒犯父皇犯下大不敬之罪本欲离去,儿臣见皇妹冒失行止不妥,阻止不及深以为憾,这才做主留赤焰侯梳洗过后再行觐见父皇。”
“赤焰侯染上风寒皇妹固然有错,终究是孩子心性一时气不过,儿臣愿代皇妹向赤焰侯赔礼,求父皇开恩宽赦皇妹。”
儿子站出来指证女儿,柳皇后好气又好笑;指证完再在陛下面前为其求情,浑似全没听懂方才他父皇的诛心之语,柳皇后真正的是气不打一处来。
他哪里是救皇妹,分明是嫌她过得太舒坦,亲手把她往深渊里推吧。
瞧啊,她费尽心血栽培的后继之君竟愚蠢至此,些许小事都处置不当,将来还能指望他身登大宝君临天下?
果不其然,萧敏琮自诩上善之举未曾得到他预期中的赞誉,他的父皇脸上的怒色虽已渐息,话语间的平静无波何尝不是失望之余的漠然。
“大不敬,林洵哪里是怕什么君前失仪大不敬,是在狠狠打朕的脸嘲笑朕教女无方呢。”
林洵记恨他以江左盟相要挟,令他坐困金陵不得脱身;记恨他养女不教草菅人命,使他险遭不测九死一生。否则以他武功身手之高,如何避不开几个女子暗中动手脚,泰和刁蛮莽撞任性妄为,他半推半就顺水推舟,昨日敏琮留人也好不留也罢,林洵终有法子叫天下都晓得泰和公主的恶名。
“他沾染了一身的江湖习气,江湖人素来信奉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行事准则。先前朕拿捏他的软肋逼他就范,这小心眼的孩子还记恨着朕。他背后靠着琅琊阁,今日朕若不给他一个交代,明日泰和的所作所为就会传遍整个京城乃至全天下。”
“更何况,林洵要出这口气,从来都不是着落在你萧敏琮代妹赔礼上。他不避不让不吵不闹任泰和闯祸,就是为了等事情闹大,闹得满城风雨。”
“敏琮,你是朕的长子,须知朕最重孝道。你的妹妹明目张胆违逆太后旨意私逃禁闭,欺辱朝臣的罪过如何及得上公然违旨忤逆不孝来得重?”
“你的母后一听就明白,你怎的就不明白了呢?”
是了,泰和近来行事偏激失常招来太后恶感,被懿旨禁于母后宫中思过抄经,抗旨不尊往大里说便是赐死亦不为过,难怪母后求了情被父皇堵了回去便再不敢言语,归根究底孝道在先,泰和所犯的过错之所以不可被原宥,症结不在林洵身上,而在于她明晃晃打了皇祖母的颜面。
父皇是个天下皆知的孝子,他跪地求他饶过泰和便是逼他做出不孝之举,父皇如何会允。不会允,不能允,再求,只会激怒父皇令自己被厌弃,仅此而已。
想通了个中关窍,萧敏琮只觉背心钻过阵阵寒意,当即跪伏拜倒以额触地,话中颤音栗栗尽是悔意,“儿臣知错,儿臣知错了。”
因着萧敏琮伏身在地的缘故,理所当然没看见他父皇眼底闪过的一抹名为失望的情绪,左下首端坐的皇后却一丝没漏尽收眼中。
敏琮出于对皇妹的关切向陛下求情,虽说冒犯了陛下有悖太后懿旨,尚能勉强辩称关心则乱一时忘形。然而敏琮错不在为敏绮求情,他既然犯颜进言就不该畏于陛下威慑服软认错——孝顺祖母友爱弟妹皆为本分,何谈对错。陛下要的从来不是唯唯诺诺的儿子,唯父命是从毫无主见的皇子决计得不到陛下青眼成为太子。
此时此刻,柳皇后方始后悔将女儿娇宠太过的恶果,虽未真正见过赤焰侯,经此一事已然恶感丛生甚至隐隐生出恨意。
处心积虑陷害她的一双儿女,算什么忠良之后。
身在局中关心则乱的柳皇后自然不会反思己身,要不是她的女儿一而再存了伤人之意且毫无怜悯悔过之心,林洵何来机会反将一军。摆在她和敏琮面前的乃是困局,为敏绮求情便是不忠不孝,不为敏绮求情则是冷血无情,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怎不令柳皇后母子伤神。
好在梁皇陛下问罪的目的已然达到,既然不算冤枉了泰和,无论对长秋宫的母后亦或是赤焰侯府的林洵他势必得给出个说法。
“椒房殿关不住她,就换到关得住的地方去;皇后管教不来公主,自有管教得来的人。传朕旨意,着即将泰和公主移至桂阁禁足,着教习所教养女官严加看管,无朕旨意任何人不得探视,什么时候知错懂事像个公主的样子了再来报朕。”
“陛下,陛下,请陛下容臣妾旬时前去探望敏绮。”
柳皇后终究不是蠢人,什么哀求陛下恩赦,要挟陛下要罚就罚她这个做母亲的放过女儿之类无脑至极的话她绝不会说,她放下皇后身段跪求陛下所为的只是偶尔能去见上女儿一面,她唯恐有人亏待欺辱她的女儿,更怕她的女儿就此失了圣心被就此遗忘。
“泰和也是朕的女儿,皇后要相信朕是为她好。”
在萧景琰看来,唯有斩断泰和的倚仗和幻想,才能迫使她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