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一)
那一年,她刚上高中。
方婷中考发挥的不错,可以说是进入初三以来的考试里发挥的最好的一次,一向成绩都是中不溜丢的她卡着线进了重点班。录取结果出来,全家都很高兴。
向来内敛的方爸爸甚至专门往县高中跑了一趟,用他许久没有换过的像素极低的手机拍下了门口公示有她名字的红榜。
要不是方婷拦着,估计乐开花的刘女士还要“斥巨资“给她大办一场升学宴。
其实也不怪家里人高兴。
F省是高考大省,临县一中虽然在省里不怎么出名,升学率和重本率也不高,但单列出来的重点班却又跟普通班不一样。
往年的数据显示,但凡进了重点班的学生,将来高考最差都能上个本科,且大部分都是一本,落到二本里的学生都屈指可数。
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家长能为她们找到的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了。
方婷从小就不是多么拔尖儿的孩子,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她几乎都是被忽视的那一拨儿。
不够优秀到老师当堂表扬,也不够调皮到让老师给家长开小会,一直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即使老师偶尔提起她来,也大多都是省心听话乖巧之类的形容词。
例如:
“哦,那个孩子啊,很听话。”
“方婷是个勤奋踏实的好学生。”
“方婷什么都好,要是成绩再好一点就更好了。”
方建国同志和刘美霞女士对她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他们家做生意有点小钱,颇有点小富即安的意思,但是家里的孩子争气哪里能有不开心的呢!
两人不去外面炫耀,但给家里亲戚报喜的电话,却是打了一个又一个。
方婷就是这么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进的临县一中。
在见到沈璋的人以前,方婷就听说过她的名字了。甚至可以说,在临县他们这一届的学生里,就没有人不知道沈璋的名字。
初三一整个学年,临县初中和底下十个乡镇中学共十一个学校在县教育局组织下举办了三次大联考,方婷自己的名字在近万的考生名单里浮浮沉沉,但榜首沈璋的名字却从没有变过。
等到中考成绩出来之后,沈璋的名字更是伴着县初中在全县每个主干道上都挂着的报喜红条幅传进了几乎所有临县人民的耳朵里。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还没开学的时候,沈璋的名字和事迹就已经在临县学子中传开了。
方婷甚至还听到别的消息灵通的同学说,县一中的校长副校长担心如此优秀的生源外流,亲自带着教导主任去了沈璋家里,承诺会给沈璋所在的班级配备全校最优秀的老师,除了学费杂费全免以外,还允诺了每年五千块钱的奖学金。若是将来高考能在省里排上名次,更是有多少万到多少万的奖学金不等。
跟方婷分享这个消息的同学说起这件事一脸的崇拜和羡慕。
“沈璋真的好牛啊,我好想知道被老师和校长求着上学是什么滋味儿,更别说还有那么多钱了,肯定很爽吧!”
彼时方婷只是一笑而过,被校长找到家里求着上学的滋味她不知道,也想象不出来,这种事情离她太遥远了,她能进实验班都是老方家和老刘家祖坟冒青烟、需要给佛祖烧高香的事儿,被校长求着上学,实在不敢妄想。
她只当是个趣闻,也没放在心上,毕竟别人再优秀也与她无关。
与其关心羡慕,倒不如在辅导班多听两节课,多写两道题,毕竟进了重点班再因为成绩差被踢出去,面子上实在是不好看。尤其是在刘女士的有心“分享”之下家里的亲戚邻居几乎都知道她进了重点班。
但她却没想到她会在开学第一天就见到话题的主人公。
临县一中新高一一共分了三十个班,其中一班到六班是重点班,收录的全是中考成绩优秀的尖子生,每班四五十个人左右,实行小班教学。七班到三十班是普通班,班里人数相对就要多了。
等高一第一学期上完,会再进行分科考试,分为文理科。
但一班到六班依旧是重点班,其中一二三班是理科重点班,四五六班是文科重点班。
重点班里面会按照成绩再分层,分为ABC班,和普通班一起实行班级人员流动化管理。
方婷被分到了二班,把宿舍的床铺整理好之后,就和刚认识的女同学一起回教室。
两人刚沿着楼梯上来,迎面就撞见了刚从楼道最尽头的一班教室里里出来的少年。
彼时夕阳从教学楼西边照过来,落日的余辉给他镶上了一层金边,耀眼又夺目,给他俊秀的面容增添了一抹昳丽的色彩。
三个人擦肩而过时,方婷在心里惊叹少年的容貌,没想到学校里还有长得那么好看的人,简直可以媲美她暑假看的校园剧男主角。
不,比那男主更帅!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