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知恩图报
在姑妈家里,徐曼丽没有快乐,种种思绪都回绕着一个人展开,难以排遣的无奈、痛苦和惆怅,终于知道自己打心底里喜欢和感激他,到了茶饭不思,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她决定要去找恩人。徐曼丽把自己的心思跟姑妈老实地交代了,原来以为会招致一顿训斥、臭骂,想不到姑妈说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支持侄女的行动,让徐曼丽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拉住姑妈的手连说谢谢,姑妈叮嘱她,要快去快回来,别让我们担心牵挂,更要保护好自己,姑妈拿出三百元钱,徐曼丽推辞了。
说是在徐州,其实是属于安徽的贫穷农村里。一路上都是乌黑的广袤大地,看不见一座座真正的山脉,只有长满了荒草的高坡、土丘。一处处小小的村落,笔直的榆树和茂盛的老槐树围绕着家家庭院,从树枝上还能看见为数不少的鸟窝,乌鸦和麻雀成群结队地从树丛中飞翔出去,到绿色的田野,去寻觅虫草,有的落到家家庭院里,落到矮小破旧的房顶屋瓦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休。
难以见到气势宏伟的大江大河,有时偶尔看见的也只是一条浅浅、狭小的河,更像一条人工开挖的沟渠,水面只有数米宽,细凌凌的微波,好似无数的梭子在不停穿行,忙碌地织着一条窄窄的金丝银缎。水里鱼虾蟹蚌全无踪影。河无明显的高起的岸边,没有浙江一带农村里常见的藁草、芦苇,更缺南方河湾水泊的秀美多姿和诗情画意。
路很狭小,只容下一辆拖拉机行驶,要是两辆车相交,需找一处地方先行等待。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上回想起城市,不,即使回想起徐曼丽的农村老家学校前面的机耕路,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幻想和奢望,因为你从任何一点上看,都没有迹象表明它将会变成与发达地区一样,即使再过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无法改变贫瘠的土地,落后的耕作方式,十分薄弱的基础设施,和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即安的小农思想。
而这个时候,在中国漫长的沿海一带,在徐曼丽的家乡一带,已经掀起了一股从田地里走出来,创办工业的浪潮,这股一浪远胜过一浪的经济热潮像春天的惊雷响过以后茁壮成长的幼苗,已经没有任何的风寒、冷雨所能阻挡,已经冲破了土石的封盖和淹没,花开遍地,硕果累累。
从县城到城西乡,徐曼丽一路上跟着赶集回家的老乡走了七、八里路,上一次深刻的教训让她变得小心谨慎了许多。沿途而来,不时有善意的男女老乡看她长相漂亮,纷纷问道:“喂,你去哪儿?”年长一些的问道:“喂,姑娘,你是谁家的闺女,这么俊啊?”徐曼丽一概不愿搭理,赶紧走向三五成堆的人群中间,有意地往女人堆中藏一藏。
已经过了四、五个小时,来时只顾了赶时间乘汽车,仅仅带了一个面包,在汽车快到县城的时候吃掉了,此刻,徐曼丽已经感到饥肠辘辘。前面的小村子紧挨着道路,破败的残墙上隐约可见过去的口号“深挖洞,广节粮,不称霸。”下面落款是城西乡永红村棋盘市小学,看见一个“粮”字,徐曼丽禁不住肚子咕咕直叫。
沿着土坡左弯,有两、三棵参天茂密的老樟树,几条凳子摆在树荫下面,一张粗旷而厚实的木桌上摆着两壶茶,数个碗。一些从城里赶集回来的老乡在这里歇息、品茶,他们悠闲的情调跟徐曼丽此刻的焦急心情完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人在向她招手,“快过来,喝一杯云里山茶吧。”
徐曼丽想去坐一坐,抬头一看前面,这条路突然又向右拐,只见前面有三间高平房直直地伸到马路边,门口有根高耸的旗杆,上面一个斗大的“茶”字旗迎风飘扬。哦,原是一家不错的乡村小店,货架上物品琳琅满目,一台时髦的冰箱矗立在大门口,格外引人注目。门口三、四公尺宽的水泥道地上面停着自行车、手推车、箩担,赶集卖剩下的两只大白鹅,坐在箩担里面“吭吭”地叫个不停,一串串通红的干辣椒挂在屋檐下,给小店增加了一抹绚丽的亮色。
再向西望去,高高低低的山丘呈现在徐曼丽的眼前,目光的尽头落在远处连绵巍峨的山峦,气势险峻,与徐曼丽先前走过的那些地方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徐曼丽走到水泥道地上,一位面目慈祥的老伯立即迎起身来招呼道:“你好,姑娘,里面请坐。”徐曼丽打量着老伯皮肤白净,气质不凡,像一位干部或退休老师。屋里有五、六张桌子,散坐着十来位茶客。“姑娘,请这里坐。”老伯把徐曼丽引向靠窗的一张桌前,麻利地用手里的毛巾掸抹着一把沉重的方背旧木椅,又顺手擦了一擦木实实的粗糙的方桌,那桌上的开缝有筷子那么大,透过缝隙看见了桌子下面的脚尖。“请坐吧,姑娘,这是我们最好的座位。”他动了动立在墙角的落地扇,那只风扇正在“嗡嗡“地送来如甘露一般的凉风。
徐曼丽坐下来,抬头看见眼前墙壁上悬挂几个镜框,里面贴着十来张照片,中间最显眼的一张好象是全家福,三个闺女个个都像仙女一般漂亮出色。有一张年轻军人刚去参军时照的半身像,照片还很新,好像有点像救命恩人,徐曼丽心里想,但不会有这么巧吧,又不是他家,或是这家的女婿。几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