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贷款
以齐国未来的收入为保证,从而募集资金发展,对于齐国来说是一件好事。
毕竟国家的发展,定然是要人口的,而人口迁移,没有钱财是无法支持下去的。
数日后,晋商、徽商、盐商、陕商等地方商团的商人们,被齐王邀请参加聚会。
说了一些齐国的境况后,齐王直言道:“只要再多一些钱财,齐国必然能够大肆发展,香料、木材、粮食等,将是主要出口商品……”
“所以,此番借款,共计三十万块,千块一章,五年为限,年息为五厘(百分之五)。”
三十万,加上每年五厘的利息,利息就为七万五。
这在民间,可谓是极低的利息了,亦或者说根本就借不到。
商人们对此倒是表示理解,踊跃进行购买。
三十万块,三百张债券,仅仅不到一刻钟就销售一空。
对于这些商人们来说,用个几千两来收买皇帝和齐王的欢心,是非常值得的。
可齐王却难得借用这般机会,对于购买债券的商人发出了实质性的邀请:
去往齐国做客。
而且,齐王还与之特权:允许债主们派遣一名子弟为王府侍卫。
显然,这债券不仅拥有利息,而且还是一个绝佳亲近齐王的机会。
商人们为之大动。
虽然吕不韦的奇货可居两千多年了,但谁不想投资政治?
在以往,商人们最大的投资,莫过于那些贫穷的秀才们,至于举人,抱歉人家自己就行了。
如今投资一国,可比投资秀才强多了。
眼见商人们动心,齐王干脆画起来大饼,忽悠商人们去齐国买地,价格便宜且不限购。
买得多了,还送官位。
这种情况,在京城掀起了极大的热议,舆论则之大动。
朝野弹劾之风大起。
但最后,都被皇帝给压住了。
只要齐王没把齐国卖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此时,于成龙也终于从吏部得知了自己的任免:
绥远,九原府知府。
说来,还是他占了便宜。
因为在之前,皇帝为了照顾边疆穷省,特地将其官吏提拔半级。
换句话来说,从知府任上虽然是正四品,但享受着从三品的待遇。
哪怕是平迁,也是按照从三品的标准来,而非正四品。
这也是为了保持边疆能吏不缺。
九原府聚距离山西很近,在就任前,于成龙就向朝廷告假,准备回家看看。
毕竟,他离开家乡,已经近十载了。
山西,太原永宁州。
越是近乡,他越是紧张。
待到府宅中,恍惚中带有诧异。
眼前这座朱门石柱,豪奴守门的宅院,竟然就是自家的房子,于成龙感觉到难以置信。
这些年他寄回来的银钱,顶多让自己家小富即安,绝没有可能。
“您是老爷吧?”
昔日的旧仆认出了他。
转眼间,一家人团聚。
问及家宅何以至此?
老妻叹道:“你做到了同知时,县里就有人来往,说是你的同僚……”
“后来,家中本就富裕,这些年仅仅是你的同僚送来的礼品,就足以应付开销了,你寄来那些钱,就重修了祖宅。”
于成龙叹了口气,看着礼单上的人名,其中多是当年省试外放的同僚。
粗略一看,多数人依旧徘徊在知县任上,来回折腾,不得翻转。
最出色的,竟然也不过是府六科人职罢了。
而他当时担任的工部郎中,竟然是最出色的那个人,怎能不被来往?
翌日,他在乡间徘徊,走动,看着昔日的家乡,心中感怀。
一口本地方言,无人怀疑他的身份。
只见,乡间百姓们的衣衫相差无几,都是破袄将就,黢黑的脸蛋似乎怎么也洗不干净。
忽然,人群开始汇聚,惹得于成龙来了兴致。
匆忙而行,挤入人群中,终于获知了其原委。
原来,镇上某个商人进行放贷,其年息超过了三成,达到了五成。
某个人急着用钱,硬着头皮借下,但过几个月后就反悔了,立马告状,言语其违反了明律。
然后,乡老们开始汇聚,公开进行审核。
祠堂旁,三张桌子并排而立。
中间坐着的,乃是乡长,四十郎当,精神抖擞,他负责一乡赋税、徭役事;左侧是乡老,六十来岁的年纪,是镇上有名的公正人。
而坐在右边的,则是挎刀的乡警,虎背熊腰,威风凛凛,脸上有个刀疤,使得其越发得雄壮,他负责整个乡的治安。
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