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8章 肮脏
这些人,无论我言语多少遍了,他们还是闭上耳朵不听。”
张椿愤愤不平道:“人血馒头,心肝脾肾,说是能入药,但一点用处都没有,我家祖传学医上百年,从来没有一处偏方见过。”
“吃人啊,哪有人性可言。”
“许多人宁愿信什么偏方巫术,也不肯听大夫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听得这话,朱太子心生好感:“百姓是愚昧的,不读书只能开启民智?”
“主薄,你这就看错了。”
张椿摇头道:“这些人中,您别看没有穿长袍澜衫的,但不知道有多少他们的家眷亲人,仆从在,都想抢着人引治病。”
“民智?在家人病重,生死别离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听说一副十恶不赦的犯人心肝,在市集上能卖上五十块银圆,普通百姓哪里有那么多钱财?”
“还不是那些读书人,满嘴之乎者也的读书人?”
“这还言语是罪恶之人的肝,如果说什么良善之肝,怕是民间不知多少人死于非命呢!”
朱存渠沉默了。
他还是想的太浅薄了。
吃人这件事,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都是逃脱不得的。
读书多寡与其无关。
在亲情与生命面前,吃人这件事也就不算什么了。
盛世的大明真相竟然是这般,朱存渠感觉有些难以接受。
但现实,就是无法更改。
交了张椿这样的好友后,朱存渠到底是不怎么孤独了。
河择的治理,也是寥寥无事,休闲的很。
可惜,似乎是千里之外的皇帝知晓了这件事,不到一个月时间,他从主薄升到了推官。
推官,正八品。
乃是通判的副手,专门负责审理案件,民间诉讼,以及看管监狱的。
由于经常见到百姓,相较于知县这样的亲民官,他才是真正的贴近百姓。
当然,这是绍武朝新设,在前朝,诉讼刑狱之事基本靠典史,一个不入流品的小官。
诗云:一命之荣称得,两片竹板拖得;
三十俸银领得,四乡地保传得;
五十嘴巴打得,六角文书发得;
七品堂堂考得,八字衙门开得;
九品补服借得,十分高兴不得。
其甚至在民间,被称作四老爷。
大老爷指的是知县,二老爷是县丞,三老爷是主薄,四老爷是典史。
如今绍武新朝,排序变成了知县、县丞、通判,主薄,推官。
因为都是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
他们是整个县衙最有权的五个人。
咱们印象中的知县审案,其实来源于这是清朝,为了避免胥吏残民,故而禁止典史掺和诉讼,让知县亲审。
宋朝,那是刑狱提点,知县插不上手,属于越权,
但在明朝,管理诉讼的一般是典史,也就算是如今的通判。
实际上,通判职责极大,一县的缉捕、稽查、狱囚、治安都归其管辖,在后世乃是警察局长。
曾经不入流后,如今高居从七品,也算是位权合一了。
好家伙,一个月就升职了,保不齐三五个月就能做到通判呢!
“奇了,主薄与推官品阶相同,怎地是升官?其中必有文章。”
县丞署在知县署左侧,典史在丞署左侧,如今通判代替典史,荣升从七品,其衙门自然宽大,忙碌。
通判倒是知道他来头大,和气地言语:“你刚来,推官不比其他,乃是真正的亲民官,日常与百姓打交道,你要多听多看。”
言罢,就交代了下去。
这时候,朱存渠才知道,自己将负责诉讼、狱囚这两件事,治安和缉捕自然用不着他,这是通判的权力。
同时,通判对他判过的案子,具有最终审核权,要是死刑,更是通判和知县共同审核。
因为这次要上计刑部的,一旦被查出了漏洞,被打回来,通判和知县都落不了好,一个失察,就足以让他们前途黯淡一些。
“若是水浒中,那岂不是宋押司?”
朱存渠忽然想到了这点,对于衙门的恭喜瞬间了然。
如今绍武朝,审理案件一般都三种刑罚,要么打板子,要么流放,要么死刑。
死刑中,斩立决很少,一般都是忤逆,十恶不赦的造反大罪,需要立即执行。
其余的都是斩监候,需要刑部审核,皇帝朱笔御批,所以需要看押在监狱中。
行刑前还要在奏请,称之为死刑复奏。
天顺年间,形成了三堂会审制度,进一步检查死刑,避免无辜。
当然了,这是吏治较高时间的方式,一旦到了王朝中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