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历代古钱币入门指南 > 第2章 历代钱大类:半两钱

第2章 历代钱大类:半两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秦朝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多民族统一的大一统国家,秦朝在改革与战争的磨砺中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国家体系,虽然秦帝国的寿命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但帝国打下的辉煌基业却成为后世封建王朝学习和反思的重要依据。本章就从货币的角度去看待整个分分合合的战争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健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一套运行良好的机器,需要严格的控制整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诸侯国时期的秦国,在改革的刺激下,已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牢固的统一战线,其治国策略在本土上还可以维持国家秩序的执行,但当秦朝吞并列国,实现大一统统治时,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交流差异,统治的难度也有所不同。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差异使得原先的秩序无法适应统一的形势。

生产力和经济形势的影响下,诸侯国之间的物资交易通常还采取物币共通的状态,即谷物绢布都可以代替货币的职能,货币依靠其本身的金属价值,拥有钱货交互一定权限。但诸侯国之间的金融系统却相差甚大,除了实物货币之类的硬通货,取材上,珠玉龟贝、金银铜锡,形制上刀圜布铲、戈鱼桥贝蚁鼻,再加上重量单位上的差异,使得各国之间的货币计算极其繁复。铲布币体系主要流通于三晋,刀币体系盛行于燕赵齐,圜钱多出现于秦国两周,铜贝金币并行于楚国。除此之外,由于战国变法频繁,货币改革也出现过多次更迭,燕国晚期曾铸造一化、明化等圆形方孔钱,形制与半两类似,轻小质劣,钱边有郭,楚国晚期也受北方影响,铸行布币“殊布当釿”。战国时期货币的种种变革使得统一下的秦朝,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必须将半两钱推行全国。

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圜钱圆形圆孔,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带动了秦国整体上的经济实力发展,也带来了更贴合实际的货币体系,从《史记·秦始皇本纪》:“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起,到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五铢钱止,半两货币体系共计发行218年。商鞅变法后,秦国借鉴魏国发行圜钱,以计重货币为主,如“珠重一两十二”,但在生产力和人民实际需求的影响下,纷杂的计重圜钱逐渐被“半两”取代。战国期间的秦国中期由于发展的需要,国家放任各地城邑铸钱,不仅有试铸性质的厚重半两,也有偷工减料的轻小半两,基本上半两钱轻重不一,文字错综复杂,风格迥乎不同,主要以朴拙厚重的大篆字体为特征。惠文王初行钱之后,国家将铸币权利收归官有,由中央统一铸造,将半两货币的形制风格规范化,计重基本在十二铢。战国晚期由于秦国的不断扩张,帝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原先发行的半两无法满足广阔疆域的经济需求,为了增加产量,减少用料,半两的形制逐渐缩小减重,薄小的官铸半两无法维持原本的计重原则,与民间私铸的小钱混用,货币逐渐脱离了原本的实际价值,以契约价值作用于在市场中。

为了恢复货币价值的平衡,秦灭六国后,废除了列国原有的一切货币体系,将半两钱作为推行全国的法定货币。秦王朝统一下,半两货币的铸行恢复了原先的十二铢(约在7~8克之间),文字风格以李斯的小篆字体为标准。但从战国起就出现的不符合重量标准的半两钱却没有因此废止,从秦王朝的中后期开始,使用的半两货币以缩小减重的半两为主。秦二世时期,半两的减重缩小更加严重,秦末的农民战争起义使得经济形势动荡,国家的公信力和威慑力不断衰退,官府只能听任百姓私铸私行轻小半两。为了谋取利益更有甚者,将原先的厚重半两毁熔重铸,变成轻薄如榆荚的小钱。榆荚半两大的不超过三铢,小的仅仅一铢(一铢约为0.65克),秦后期对货币管制的不作为和榆荚半两大行其道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秦末物价上涨,财政困难。

秦亡后,半两的货币体系却没有因此而亡,反而斗争愈加强烈。汉朝初期财政困难,为了恢复经济,政府以秦钱较重为借口,放任民间和地方自由铸造半两钱,法定重量3铢,但民间私铸的小钱远远达不到法定标准,使得劣钱对市场经济的损害继续增加,汉惠帝三年,政府不得不禁止民间私铸半两以减少其对市场的破坏。

吕后执政期间,汉代出现了官方铸行的八铢半两,大个体薄、背面平整,钱文扁平,是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规整。此但国家对地方的掌控力度不够,使得民与官争利,大钱行用不久,被私自熔铸为小榆荚钱,汉朝不得不停铸八铢半两,改用“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这是官榆荚钱与私铸榆荚钱的又一次较量。

汉文帝年间铸行的“四铢半两”,是制作比较规范标准化的汉半两。其直径约为2.5厘米,重约2.6克。四铢半两的价值符合当时的市场需要,维持了经济秩序的平衡,是汉代半两体系中维持最久的。由于汉初时对铸钱政策的放任,民间大量私铸半两,使得许多贵族豪强发家致富,最有名的就是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也正是因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