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初露锋芒
张知县,全名张经,抗倭名将。
弘治五年,张经出生,父亲张海,家贫而孤,随母蔡氏回外家;外家无后,张海和张经都袭用蔡姓,张经及第成名后,才恢复张姓。
张经自幼勤读经史,长大后体貌魁伟,具文才武略。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任浙江嘉兴知县,官场上攀升,成为六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但因得罪严嵩、赵文华等人,下场凄凉。
相似的出生环境,共同感让高仁浩在大人物面前赢得一分。
“高......,你可有表字?”张知县笑眯眯问道。
“学生高仁浩,既未曾进学,又未及弱冠,是以并无表字。”高仁浩坦然声道。
“好,那待你童生之日,本官亲自为你赐字如何?”张知县心道,若你有才,送你一程又如何!
“学生荣幸万分,一定发奋读书取得童生资格。”高仁浩激动的再次鞠躬致谢,心中却十分疑惑万分“这大人位高权重,对自己如何的和善?”。
殊不知,大明朝等级森严,站在最顶端的群体便是士林中人,有功名的读书人,都是因为只有这个群体才能通过科举,进而登入庙堂之上,平步青云,成为除皇权影响国策最大的群体。这群人,自命不凡,怼天怼地,甚至连皇帝都能被喷,更不说其它行业人员,但读书人本身却是异常团结,彼此视为同类。士林人士就是这样,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扶持,但在提携有潜力的后辈,绝对是认定后就不余遗力的扶持。
为何?肯定有巨大的好处才这么做。比如扶持高仁浩,雪中送炭不说,若真能考取功名,除了能成为士林提携后辈佳话,便是从堂尊,变为先生、老师,在这时代,”天地亲君王”,某种程度上父子甚至不如师生亲。再说眼下的实际,主政一方,除开自身治理能力,还得需要当地乡绅配合,高家本地影响力虽不如四大家,也是数得上号。
心念至此,待听到高仁浩前几年前因懦弱口呆失去家族蒙学资格,张知县温和鼓励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年得志并未幸事,你父亲就是例子,小三元何等荣耀,少年轻狂收不住就会栽大跟斗。你画作的能力,以本官来看,当下无人能及,字如其人,画亦如此,正所谓,一道通,则百通,作画能力有,学习能力自然有。”
这一番话。说的掷地有声,慷慨激昂。
我怎么不知道,我是这样的人。高仁浩脸一红,努力让自己显得平静。
就在这时,老太太的婢女慌张的跑过来,对着蔡老太喊道:“夫人,不好了,厢房里玉佩还有一些财物不见了。”
什么?蔡老太刚笑盈盈的脸立刻阴沉下来,刚让人去房间拿玉佩赏赐高仁浩,现在当着外人却说不见了,这要是传出去,知县家里失窃,成何体统!
蔡老太信佛,平日里,家里每日虔诚诵佛不断,对人仁慈有爱,今日竟然出了此丑事,自然是脸色挂不住。
高仁浩也是暗自尴尬,虽然事件跟他无关,触发事态暴露却是存在的。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不用说府衙后院除了熟人作案概率最高。
张知县连续审问老太太贴身丫鬟和家丁后,仍无线索,似乎人人都有作案的可能。
现场陷入沉默。
这时候,高仁浩悄悄走到邬师爷耳语一番,然后走到张知县面前说道:“县尊,老太太供奉的菩萨能辨别盗贼。
看着满眼自信的高仁浩,虽然刚才极力夸赞他心性俱佳,但此刻这复杂场面,却主动邀功自诩,心念至此,恶意不由上涌,不由的对他低看几分。
“就按高哥儿说的办!”蔡老太太看着犹豫的张知县,今日见到高仁浩到现在可谓是眼缘到了极致,既然没法处理,那么就给他机会尝试一番。
说罢,将一众嫌疑犯带到老太太供奉佛像房中。
只见一口古钟吊在的佛像前,古钟被一层幕布围着。高仁浩揭开幕布,对着大钟一跪三叩,上了三炷香,嘴里念叨着什么。众人见后很是惊讶,几个嫌疑犯也面面相觑。
跪拜完后,高仁浩起身说道:“这口钟高僧开过光,十分灵验,只要犯过罪的人碰它,它就会发出声响。”
说罢,请求张知县带来一位县衙内拘押的犯人。
穿着囚服的罪犯上前触摸,钟果然发出了响声。
一众嫌疑人即变色。
放下幕布后,高仁浩让几个嫌犯挨个进去,他们摸完后却没有任何动静。
只见高仁浩在挨个检查这些人的手,其他嫌疑犯的手变黑了,只有一个人是干净的。等众人都摸过钟后,只有一人手上没有墨汁。
凶手就是你,高仁浩指着手干净的那个人。
那人应声跪下,“老太太,饶命,小的是被逼的.......”边说边磕头,咚咚咚,磕的头破血流不止。
赫然是刚站在老太太身边的贴身丫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