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入江湖浮萍未末逐风起
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李庚终日杀鸡宰鱼洗菜,切菜,擦洗厨具,倒泔水等等,总之谁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晚上呢,则是睡在柴房的一堆稻草上,他也不在意。
醉仙楼作为建康城最大的酒楼之一,伙计自然也就很多,大家都喜欢开李庚的玩笑,有人笑话他道:“大剑侠小八,你当时身上都背着剑呢,怎么不拔剑杀出酒楼?”
李庚就盯着他乐呵呵地笑,也不回答。
“小八,听说你和哪个哪个王的儿子是好朋友,改天介绍认识一下?”
李庚就点点头说好。
还有的杂役故意让他去做脏活累活,李庚也不以为意,总是乐呵呵地去做了。
别人都以为李庚是有点傻乎乎的,毕竟乡下出来的,又刚进城,难免会有些没见过世面。
不几日,总厨刘师傅来找到李庚,问道:“昨天是你磨的菜刀?”
李庚点头称是。
刘师傅丢给他一把菜刀,道:“你再给我磨一遍我看看。”
李庚找来磨石,仔细端详一下刀口,就开始磨刀。片刻之后,他又仰着脸看了看刀口,随意在自己手掌上划拉了几下,满意地说道:“好了!”
刘师傅目瞪口呆,愣了半晌回过神来,问道:“你原来是干什么的?”
李庚回道:“我家是打铁的。”
刘师傅若有所思地转身道:“真他娘的人才啊!”
自此之后,李庚发现刘师傅对他相当照顾,时不时逛到李庚那里,指点指点他怎么切菜,怎么改刀了之类的,也不怎么严肃,就是开开玩笑。
李庚很快有了新朋友。
跑堂的张默,别看他的名字里有个沉默的默,却是个迎来送往,巧言欢笑的跑堂。比起一般小二的狡黠市侩,张默更像是一名书生,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好像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如流,所以上到贵客,下到后厨,总能被他几句话说的像是饮了一杯清茶一样,舒服。
但是其他的跑堂的却都不这么想,觉得这小子假装清高,自命不凡,对他也是多有排挤。
于是这两个边缘人就有事没事凑在一起了。
张默也是吴郡人,自小父亲从军战死,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小时候每天捡柴的时候就去学堂附近流连,还好先生见他好学,教会了他识字认字,再后来长大了些,由同乡介绍着来这里做了个小工。
渐渐地李庚发现这小子不一般,因为他一有闲暇时间就看书,还念念叨叨的记诵些什么。蜡烛买不起,他不知道去哪儿买了一个旧油灯,晚上歇息之后就躲在一边边看书边念念有词。
李庚也是上过学堂,被先生打过板子的,他发现张默不仅在读儒家经典,还在读法家典籍和兵书。
十几日之后,有个伙计走了,李庚终于住进了大通房,也就是他们这些下人仆役挤在一起睡的大屋子。
两人就挤在一块了。
这天晚上,张默抱本《大学》就啃上了,李庚凑近看了看书名,笑了,笑的跟踩到了一坨狗屎一样。
张默很快察觉到了李庚的怪异表情,诧异问道:“小八,你读过这本?”
李庚摇摇头。
张默问:“那你笑个毛?”
李庚道:“我不用读的,因为我会背。”
张默捂着肚子笑的都快喘不上来气了,李庚挠挠头道:“也不是全部都能背下来,有些篇章现在有点忘了。”
张默指着他笑道:“你这牛吹的可就有点离谱了啊?”
李庚伸手道:“尽管提问便是!”
张默干脆陪他玩玩,但是提问了几个章节之后,表情变成了吞了两个煮鸡蛋却咽不下去的那种。
李庚挠挠头道:“这有什么奇怪的,要是让我背《周易》就没那么容易了,只是凑巧这本书我整整抄了三年,想不记住都难哪。”
“一本《大学》你抄了三年?你闲的没事儿吧?”
“小时候笨,不愿意背,就被先生罚抄了,一般来说都不会较真,抄个几天也就算了,不幸的是教书先生和我父亲是好友,我父亲又爱较真,于是就监督着我一直抄了三年。不过抄完以后,讲起官话确实利落不少。”
张默问道:“小八,你的教书先生是谁?”
李庚回道:“齐先生啊!”
张默又问道:“齐先生名讳?”
李庚略作思索,回道;“齐修,字填瑕,精卫填海的填,瑕不掩瑜的瑕。”
张默盯着房梁盯了半天,才喃喃道:“修身齐家,兼济天下?!”
李庚笑道:“我知道你喜欢兵书,刚好我这就有一本,我已经记的差不多了,干脆送你好了。”
李庚从包裹中拿出一本册子随手扔给张默,张默翻看了几页后大吃一惊,这不但是一册失传已久的孤本,还有齐先生在上面作满了注释。
他回头望望李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