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百货公司
进入省城的第一个春节邓衡岳并不孤单,梁管理员回老家过年去了,宿舍剩邓衡岳一个人。除夕之夜看完电视之后,公司家属楼上这帮女孩按照过年的习俗要守岁,都不回家,大家都身穿着父母买来的新衣裳,拿出自己家里的糖糖果果大家互相咀嚼着,谦让着。聚集在邓衡岳的宿舍里又是说,又是笑,好不热闹,
到了后半夜大家都撑不住了,邓衡岳的单人床上被七八个女孩占领了,横担在他的单人床上,因为过年食堂是最繁忙的,许许多多的单身汉要吃饭,到了过年,食堂里王师傅会做好多品种的菜品,家属楼上的职工们也会下来买点菜同家人共餐。
春节期间食堂里需要加班加点,非常的劳累。但是这一帮子孩子们大都是老虎推磨——不管你那一套。邓衡岳也不好拒绝,只能单独坐在椅子上打个盹。
公司食堂里的饭菜质量毕竟好一点,一块参加工作的李学新和周正民在吴家庄仓库当装卸工,按照当时的定量他们经常吃不饱。一有机会就跑到公司食堂来,邓衡岳在这里掌勺,交一点饭票便会给他们打上满满一碗炸酱面,狼吞虎咽嚼都不用嚼几口就囫囵吞咽下去了。遇到吃肉时邓衡岳将膘最肥的部分给打上满满一饭盒,一个转圈就全部下肚了,吃完了,也算解了馋。
黄志发是最早就开始以工代干的,这是一般人求之不得的一份工作,但还是因为以工代干定量少吃不饱而辞去,重新回去当装卸工,为的是每月能多领重体力劳动岗位的一二十斤补差粮票。
省百货公司有一间铁门锁着的小库房,就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库房配备着两个人来管理,有两把钥匙。一个人是打不开这间小库房的。平时很少开启,后来才知道它里面装的是全省几千万人口穿衣用的凭证,每年全省所有布票都要从这里发放。
计划经济年代,即就是棉纺厂生产的棉布就连布头子他们自己连一寸都无权卖出,必须全部交到百货公司按照计划调拨销售。
能帮别人买一台缝纫机,别人就可以为你调动工作,甚至于也可以为你安排当时最为难办的农转非户口,这就是计划经济下的一种特权。
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利税是百分之百可以完成的,省百货公司当时没有零售业务,它在当时拥有着非常庞大仓储物业,具有百人以上占地在七八十亩的大型仓库就有吴家庄仓库和龚家湾仓库以及地处白银区里的国家储备专用的6786仓库,还有王家庄仓库,郑家台仓库以及柏道路三个专用仓库。一个汽车运输队。当时的百货公司是一个具有五六百人的中型省属国营企业。绝大多数职工都分布在仓储第一线。
全省所有工厂所生产的日用产品都需要交给省百货公司,工厂的利润也是有保障的。公司专门设置有物价科,七八个人在这里计算着所有商品的销售价格,然后这些商品也必须按照计划调拨批发,每级调拨批发零售的商品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据说以前在省百货公司还曾发生过物价员因定价算错了一分钱而被判刑的悲剧。
这里的调拨和批发价格是有区别的,调拨是在二级站之间和二级站与三级站之间发生的商品流通,批发是二三级站针对零售企业的商品流统,统一享受批发价。所以,无论哪一级企业的利润都是有保障的。
华西省百货公司自然成为了全省商业企业的利税大户。在全省商业系统有着“老大哥”之称。
每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雷打不动,不但要学还要延长一个半小时到晚七点半才可下班,炊事员也要学,只不过是到下午五点钟可以回去做饭,提前走两个多小时,枯燥乏味的学习常常使人感到厌倦,一些坐不住的人会溜到食堂諞闲传,也有一些馋嘴之人摸一块萝卜葱蒜之类的塞到嘴里,“吧嗒吧嗒咀嚼”起来,期待着下班铃声的响起。
邓衡岳就住在食堂旁边,每天的早餐供应几乎全包了。
很简单,熬上一锅稀饭,馒头上锅溜热,切几块咸菜,职工们也不挑剔。单位里的几个上海支援大西北的老职工很有趣,每天早上吃早点只要半个馒头,交给一两饭票。对于我用菜刀切下的馒头跳来跳去,嘴里喃喃说道:“我是在拿小一点的馒头,否则别人就会吃亏了。”态度蛮认真的。以小看大,不过这些南方的老同志平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的确是很严格和认真的,很少出现差错。
公司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工余时间和每天下班之后开始排练节目,有话剧,有相声,有独唱,有舞蹈,邓衡岳和一起参加工作的黄志发余庆华一块被选中,学习表演藏民舞蹈,经过两个多月的排练,他们这个文艺宣传队可以独立的表演一整场节目了。
有几个业余化妆师,王立云最爱给邓衡岳化妆了,她开玩笑的说道:“小邓化妆起来最为俊俏,小伙子的皮肤好,很容易上色,大刀眉稍微一画就成型了,扮演起藏族小伙子英俊潇洒,化妆完毕之后我都想亲他一口。”邓衡岳当时才十七岁,一个四五十岁的能给他当阿姨的女同志开这么一个玩笑也在情理之中。
公司租用了当时民安市比较大的“人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