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缺少劳动力
勤儿院子六个小一点的孩子由新来的冯寅管着学习,勤儿观察了几日,里面两个年龄小过五岁的,实在听不懂夫子在讲什么,也坐不住,还有很多奇怪的发问,冯寅也不恼,只让五岁以上的孩童写字,五岁以下的会跟着念,会背就行,对于孩子们提的一些问题也不敷衍,是个很有耐心和爱心的夫子。
倒是跟着冯寅一块学习也管理孩子们的琦玉比较严厉,谁没有坐正,谁又从座位上跑下来都会训斥批评。孩子们很怕这个女夫子。但如果是哪个孩子摔了碰了,生病了也是琦玉最心疼。
冯寅还做了课表拿给勤儿看,里面安排的有习字课,算数课,甚至还有体育课,这些都由冯寅主教,琦玉辅助。只有活动课安排给了琦玉主教,冯寅辅助。由琦玉带着他们去挖野菜,去河里抓泥鳅,去林子里找野果子,也会教他们指认花草,识五谷。
勤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他们,只有四个孩子晚上睡觉还是去找自己亲娘。白天完全把两个女人解放出来。
女人们看自己的孩子在主家还有夫子教认字,都高兴的很,连叹自己是积了八辈子福,祖坟冒青烟才能遇到这样好的主家。卯足了力要为家主好好干活。
适应了一段时间,勤儿让冯寅晚上带三个男孩子睡,琦玉带三个女孩子睡。西林村养蚕人手实在不够,勤儿将西院的豆娘和水娘派去了西林村。
勤儿跟老阿伯说要留一茬蚕茧不要卖。屯在西林村的军营也养着蚕,村里和军营交界的那一片桑林都快被薅秃了。
军长霸道不准西林村的村民去那里采桑叶了。
虽两年前勤儿就叫老阿伯种了一圈桑树将两家地的地界围了起来,一是养蚕桑叶不能少,二是这桑树就成了篱笆,围住了别处的人想进地里的路。
如今这桑树还小,数量也不大,收获不了多少桑叶。养蚕量大就得去更远的地方采桑。
地里的豆子也快要收了,收了豆子,地要重新翻出来,要播大麦种的。
活计多,人手太少了。连石婆和大壮也叫勤儿送去了西林村。
大壮就是长相与勤儿梦里救她的那个壮汉酷似,跟冯寅一起被易轩送过来的有点跛腿的黑壮汉。大壮这个名字是勤儿帮着取的。
勤儿盯着院子里还剩下的九人,张婆就是这个院子的主心骨,离不得她。剩下就是冯寅和琦玉还有六个孩子。也是犯愁,吃饭的人多,劳力太少。
勤儿也没闲着,把自己采回来的草药晒干以后,一一处理。
勤儿在院里铡草药,磨药粉的时候,一群刚活动完的孩子们回来了,冯寅,琦玉教着他们跟勤儿见了礼。
一个胆大的男孩子问勤儿,“家主姑娘,你在做什么?我可以跟你一起做吗?”
勤儿的眼睛亮了亮。叫张婆把厨房里的捣蒜罐拿过来,把自己切碎的药放进罐里,让问话的男孩子用捣蒜锤捶打,孩子做的有模有样的。
勤儿四个让五岁以上的孩子试了试,都做的很好,勤儿让张婆去街上又买了三个捣蒜罐。
勤儿让琦玉带着孩子们净了手,安排四个孩子捣药,怕药从罐子里溢出来浪费,在罐子底下都铺了一张布。掉在布上的药捡起来放进罐里继续捣碎。冯寅表示也想帮忙,勤儿安排他用小铡刀切药。琦玉用药碾子碾药。
切药,碾药,磨药,最小的两个孩子在每个环节中间递药,相互配合着一套流水下来,比勤儿自己一个人快多了。
勤儿时不时夸上一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孩子们之间还有些相互竞争,相互督促的意思,做的很认真,不一会一种药就全部磨成了粉,勤儿用小布袋子将药粉装起来,在袋子上写上药名。
有些孩子还有些意犹未尽,问“家主,还有没有?”
勤儿笑着道,“今天你们的活动课已经结束了,大家都表现得非常好,一会每人可以去琦玉夫子那里领一颗饴糖。明日的活动课继续帮我磨药。”
孩子们欢呼起来。
因着帮勤儿磨药,勤儿给六个孩子用药名取了名字,三个男孩子由大到小分别叫:虎仗,羽涅,陵游。
三个女孩子由大到小分别叫:苏叶,秋桑,佩兰。
半个月后,勤儿需要磨粉的药全部都做完了。孩子们把这些药材也都认了个全。
里面叫虎仗的孩子对药材最有兴趣,一得机会就跟在勤儿后面问这问那,把勤儿已经问到江郎才尽。勤儿也不装,会就讲一讲,不会就直说不会。
勤儿告诉虎仗,要跟着冯寅夫子好好认字,认个半年后,要考核,如果夫子教的大部分字都认全了就送他去跟医师学技。虎仗立刻就给勤儿保证一定会努力。
时间一晃就到了十月,天气寒凉下来,家里的劳力基本都去了村里。只张婆一人也只能做一些勤儿要穿的衣服和鞋袜。
勤儿也料到了人手不够自己做衣服可能性不大,易轩把这些人送来的时候,勤儿就安排了张婆和石婆把院子里的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