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登名楼名士风流道诗篇诗句探幽
上的这石头台阶,只见这苍松翠柏是啊景色宜人,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啊!只是现在还没到这夏天,只是一些树枝上啊稍有一些绿意,也是啊枝叶扶疏,显的是比较的飘零萧瑟,让人顿生着思乡的感慨啊!
因为天还冷,所以说这山上人行尚少,因而两人徒步上山的过程中,也是呃少有行人。这山虽然是名胜,但是新年刚过,显得是一片啊荒凉瑟缩的气象。虽然山势陡峭雄险,但是却少有人行。二人大概将近一个时辰,方始上得山上,徒步上山过程中,二人直觉啊这山风扑面,感觉是萧瑟寒冷。同时这山中的冷气流随着江面的水气是扑面而来,让人感觉是寒意逼人。上的巅峰,只见啊这山上一座凉亭,高五层,巍峨壮观,气势万千!亭边啊这个围栏后面的这石碑上面,有这个唐代诗仙李白题写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正是从天门山到这马鞍山来的一路所见的这美景,当然是从水面江上所见,而且是啊沿途所见。因此选的是千里孤帆时一望辽阔而且两旁山色滴翠,是让人感觉雄险俊秀流连忘返。
马鞍山最有名的景点当属采石矶。采石矶,原名牛渚矶,在安徽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长江涌过天门山,向北奔流,遥望江东,一山拔江而起,危矶如削,这就是“插江采石三千尺”的采石矶。相传古时有金牛出渚,故原名牛渚矶,至三国东吴时,传说山上石矶院和尚从井中汲水,取得五彩石一块,改为今名。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的城陵矶统称“长江三矶”。采石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遥对天门山,万里长江一泻而下,因受天门山夹江对峙所阻,水流至此更为湍急、形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山石峥嵘,松竹滴翠,风光优美,景色荟萃。太白楼、谢公祠、金牛洞、蛾眉亭、捉月亭等名胜古迹均在此上。
采石矶为何是战争要地?!采石风景名胜区众多,文采风流,众多名人雅士来此欣赏游览并留下诗句。采石矶之所以成为战争要地,主要原因有1.地理位置优越:采石矶位于长江南岸,距离古代江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仅70公里,是南渡大江、直捣金陵的跳板。2.地形特点:采石矶的地形险峻,长江江面狭窄,且江中多沙洲小岛,这使得渡江变得相对便利,有利于军队快速移动和集结。3.对岸平坦:采石矶对岸的江北地区属于广阔平坦的江淮平原,这使得大军可以轻易到达对岸,从而对采石矶形成夹击之势。4.历史上的军事重要性:采石矶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和江防要塞,历史上多次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例如,秦朝秦始皇巡视东南时即由此处渡江,东汉孙策在此建立军事要塞,西晋灭吴之战时吴国丞相张悌坐镇采石,南朝梁代侯景之乱时也是先攻克采石后占领南京,隋灭陈朝时也是先攻克采石后克南京。
而采石之战中最为有名气的则是宋金的 采石矶之战!采石之战为公元1161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南宋文臣虞允文率领军民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阻遏金军渡江南进的江河防御战。采石之战是南宋宋军抗金斗争的重要战役之一。此战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打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从采石矶渡江南侵。从而得以使南宋啊立国稳定延续下来,延长国祚100余年,形成与金国及辽国对峙的局面!
采石矶的诗篇千古传诵。宋朝董天吉所作《采石矶》:断矶江上碧嶙峋,漠漠芦花转岸濒。舟小风微犹胜马,山高石立宛如人。羡渠钓艇沧波阔,老我征途白发新。寂寞蛾眉在天际,远烟青处晚双颦。
李白极爱采石山水,多有登临觞咏之作,晚年投靠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后,多次泛舟采石,关于其辞世,亦有“醉酒捉月,骑鲸升天”之传说。给采石矶千古名胜留下了一些醉人的传说与诗意。
李白还在当涂县啊居住的一段时间, 写出了著名的《姑孰十咏》。就是啊当涂县或者说这马鞍山的几大景点。
在登临着啊五级峰顶凉亭宝塔的时候,这陈艺兴和李志轩看到了许多这历代名家的题咏采石矶的诗词佳作。其中有唐代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这陈艺兴道:“这其中的谢将军指的就是东晋时的将军谢尚。正所谓著名啊名士风流呃!谢尚乃将军兼诗人,还有将军兼书法家的。比如这千古书圣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此诗写李白停船在牛渚矶下,想到了这个地方的一件古事。东晋时代,有一个出身孤贫的青年袁宏,能做诗。他有五首咏史诗,是得意之作。他的职业是为大地主或公家运送租米。有一天夜里,他的米船停在牛渚矶下。他闲着就吟诵自己的咏史诗。这时镇守牛渚的是镇西将军谢尚,当时的大贵族、大诗人。他恰巧带着部下泛船巡江。听到袁宏的吟诗声,便派人查问是谁。知道了是袁宏,便请他上自己的大船,和他投机地谈了通宵。此后就请他在自己幕府中担任参军。从此袁宏的名气大了,官至东阳太守。也是东晋啊和唐朝的书法的区别。正所谓:东晋的书法尚韵,崇尚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