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去往京市
1945年8月20日,林晼瑜和白晔静静的站在自家小院门口往里看。
这是他们住七年的家,院子里有三间土坯房,虽然简陋但整洁。
家里原本的东西现在都在白晔空间里。
院子左边的小菜园已经没有农作物,光秃秃一片,右边柴火棚里也已经空空如也。
杨家村村口,个结伴挖野菜的人,远远的就看见白晔夫妻俩向村口走来。
谁都没有开口打招呼。
当年白林两家连夜搬进村里空房子,除了村长外没有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村长去世后他们两家也不怎么和村里人来往。
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远远的站在他们后面。
望着白晔和林晼瑜离开的背影,满眼不甘。
杨家村是镐市旁边的小村庄,林晼瑜和白晔走走停停两个小时,就远远的看见镐市城门。
他们刚到城门口,城里就传来小商贩的吆喝声。
这里是多朝古都,到处都古香古气,即使她以前读书的时候总是来镐市。
这会儿林晼瑜依旧看的新奇,现在的镐市到处生机勃勃。
这里以前隔三差五的被小日子轰炸,有很多断壁残垣。
这依旧不能破坏它的文化底蕴,感受到这些,林晼瑜不禁在心里对这个年代的首都京市又多了期待。
镐市火车站旁边的旅店里,林晼瑜躺在床上。
一边吃着苹果,一边看白晔数钱,她家阿晔专注做事情的时候格外好看。
他不符合这个年代对男性浓眉大眼,国字脸的审美。
他是妖艳俊美,一米八五的身高,身材硕长气质儒雅又冷俊。
俊美深邃的面容上偏偏长着一对桃花眼,对着人笑时硬生生减少了几分距离感。
白晔抬头看着躺在床上满脸笑意的小女人,面色温柔。
“今天买火车票用掉三十银元,等会儿我得把今年的煤块钱给刘老板送过去。”
“去掉这个钱,我们还剩二百个银元和五千万法币。”
林晼瑜高兴的接过白晔递过来的钱匣子,放进空间柜子里。
“等会儿,我们一起去送煤块钱。”
两人送完钱回来,旅店里林晼瑜小手一挥,就把之前在家里煮好的饺子放在桌子上。
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和单个桌椅,白晔把桌子搬到床边两个人才一起坐下吃饭。
晚上,林晼瑜躺在床上。
1940年妈妈和婆婆也选择参加华党后,家里就剩下她和阿晔两个人生活。
之后的这些年,每年他们俩都会用帮助亲朋采购的理由。
在镐市订购十吨煤块,十吨干柴,二百吨玉米杆。
今年已经是第五年,再加上家里爸爸们之前囤的无烟煤。
现在阿晔空间里正装着,三十吨号称“兰花香炭”的无烟煤。
五十吨煤块,四十吨干柴,一千一百吨干玉米杆。
这些完全够他们用到票据时期结束。
白晔洗漱完回来,就看见林晼瑜躺在床上发呆。
忍不住把她搂进怀里亲了又亲。
“媳妇儿,我们到京市后得抓紧时间买房子。”
“上辈子读研的时候,我看过一篇论文。”
“上面说,1945年京市单套住宅均价是二百六十七万法币一套,单间均价是十三万法币一间。”
“到1946年6月单套住宅就涨到一千八百二十九万法币一套。”
即使这一世出身富贵,他也始终记得上辈子晼晼和他一起还房贷时的艰辛和压力。
旅店的窗帘并不厚实,阳光透过它洒进来,两个人微微眯起眼。
白晔感觉到身旁的视线,没有睁眼睛,就把人搂紧在怀里,“不再睡一会儿?”
“不想起床”林晼瑜把自己的小脑袋放在白晔心口。
两个人再出旅店的时候,已经下午五点,火车站的行人们匆匆而过。
“老板,两碗羊肉泡馍,五个肉夹馍。”
他们俩这一世的礼仪从小就请名师指导。
这会儿他们俩虽然吃的很快,动作却不显粗鲁。
这个时候的火车头等卧铺车厢里,还是只有上铺和下铺,四个床铺在一个隔间里。
他们俩都是下铺趁着现在隔间里没有人,林晼瑜赶紧从空间里拿出六个苹果。
她递给白晔一个苹果,就自己吃起来。
白晔把苹果放在桌板上。
“镐市到郑市差不多四百八十二公里,火车不晚点的话,明天上午十点我们能到郑市。”
林晼瑜:“如果我们在郑市一时半会儿买不到车票的话,也不要着急,宝宝们还没到二十五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