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碍我们在善法上的修行,我们就不能精进了,这是疑。
六、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恶见,这个恶见就是“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招苦为业”。前面的痴是迷暗,对道理不明白。但是这个恶见它不是,他是对这个道理,一开始是不明白,是的,一开始应该是痴;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他自己想要去想出一个道理,就是颠倒推求,今天想、明天想,想久了以后,突然间他也想出一个道理出来,但是这个道理是染慧,颠倒的,这个就是邪见。换句话说,这个邪见是经过他的颠倒推求的思惟以后才产生的,所以邪见比痴是更厉害。因为痴的人你跟他讲道理,他还能够接受。这个有恶见的人,外道的这些恶见的人,他那个先入为主的观念,他会想,我这个思想经过长时间的思惟观察才得到的,他对于其它的正法是排斥的,这叫恶见。
这个恶见在《瑜伽师地论》上把分成两类:
一个是属于减损的恶见,这个减损,说世间上是有因果的,我们认为没有因果。这怎么回事呢?就是外道修习禅定,从欲界定、到未到定、到初禅,就发起了神通。&bp;在禅定当中他看到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生前皈依三宝,护持三宝,修了很多善业,临命终的时候起一念嗔心堕落到三恶道去了。他会说,哎呀,这个世界上果然是没有因果,你看他这个一生造了那么多善业,临命终到三恶道去了,原来善业是不能有功能去得可乐果报,恶业也没有功能去得不可乐果报,这个世间上是自然而有的,完全是凭个人的运气。这样子讲断恶修善变成没有意义了,就拨无因果。这因果道理本来是有的,拨无,所以叫做减损,把诸法实相给减损,这第一个。
其次就是增益,说我们色受想行识五蕴里面都是刹那生刹那灭,业力的支持而有的。那么我们在五蕴当中想出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就是我们认为这个生命是有六个元素——“色受想行识我”构成的,把这个我多出来,这个就是增益,增益的邪见。
这两个都是属于恶见,或者是增益,或者损减,都是属于恶见。这样的恶见就会发动一些罪业,使令我们苦恼,所以招苦为业,招感痛苦是它的作用。这个是六个根本烦恼。
五、随烦恼二十
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大随烦恼。
这以下有随烦恼,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那么随顺根本烦恼而生起,这当中有两个情况:第一个是单一的,它是某一个烦恼的等流,比如说忿恨恼,都是嗔的等流,单一型的。第二个是混合型的,比如说这个覆,覆藏,我们有一种烦恼、有罪业把它覆藏起来,不发露,不向善知识,不向佛菩萨发露。这个就是包括了贪和痴混合的,两个烦恼以上混合所成。那么不管单一型、混合型,都是由根本烦恼所流出来的,所以叫随烦恼。随顺根本烦恼而有,这个就是随烦恼。这以下在百法都说过了,我们就不再详细分别。
看蕅祖的注解。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这个地方就重复,重复的解释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百法当中解释过了,就不再分别。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这个“及”就是说,随烦恼事实上不止二十个,我们第六意识的情绪的一种复杂性,决定不是二十个,只是就着它功能比较明显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安立二十个,其它的详如《成唯识论》所解释。这个地方是讲到第六意识所相应的有二十六个烦恼,根本烦恼和随烦恼。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它这个寻伺有清净的、有染污的,染污的寻伺也是一种烦恼,染污寻伺。这个寻伺是不决定的,不定心所,如果是染污寻伺那就是烦恼,这个寻伺我们待会会说到它的相貌。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因为不害就是说,对有情众生,“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不能有实际的行动去利益众生,但起码不要损恼众生,起码。不管你是在信心、惭、愧的有相的修行,或者无贪无嗔无痴的无相行,乃至于成就禅定,这整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够去损恼众生。就是说,你成就功德的目的事实上是要利益有情,不是说,我为什么成就功德?成就功德以后我来调伏你们,你们大家都听我的话,佛法不是这种态度。佛法所有的功德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而修行,所以他从头到尾都要跟不害相应,应该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