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兴宁奇医“彭酸古”传奇
兴宁奇医“彭酸古”传奇
在粤东梅州兴宁的罗岗镇溪美村显昌围,这里青山环抱,绿水长流。村子四周的山峦像是大地的守护者,连绵起伏,山上植被郁郁葱葱,在微风的轻抚下,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一条清澈的溪流从村边蜿蜒而过,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溪边垂柳依依,偶尔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嬉戏,发出清脆的啼鸣。
就在这个宁静质朴的小村里,有一位被人们称为“彭酸古”的奇人。彭酸古,本名彭逸之,因性格爽直,说话带着一股诙谐劲儿,又因他行事风格独特,常有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彭酸古”这个外号便在当地不胫而走。他曾在两所大学进修过学问,其中一所便是中医学院,在那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区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时期,他犹如一颗璀璨却又独特的星辰,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骄阳似火,整个罗岗镇仿佛被一个巨大的蒸笼所笼罩。罗岗社竹头村的一间小屋里,一位老妇人正心急如焚地在屋内踱步。她的孙子,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突然在昨夜发起了高烧,那体温就像失控的炉火,一路飙升。尽管家人想尽了办法,用湿毛巾冷敷,喂下各种土法熬制的退烧药,可孩子的病情却愈发严重。到了第二天清晨,孩子已经陷入了昏迷,小脸烧得通红,呼吸急促而微弱,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滚落,将枕头都浸湿了一片。
老妇人听闻溪美村显昌围有个彭酸古,医术颇为奇特,顾不上路途炎热,匆匆忙忙就往彭酸古的住所赶去。当她赶到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彭酸古正在自家小院里,小院的角落种满了各种草药,薄荷、紫苏、金银花等在烈日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彭酸古听闻来意,二话不说,立刻起身,眼神中透着一种坚定与冷静。
他叫人拿来了簸箕和脚锄,然后抱起昏迷的孩子就往外面的井边走去。那口井位于村子的中央,井口被岁月的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井口周围的石板在烈日的烘烤下滚烫滚烫的,仿佛能把鞋底都融化掉。彭酸古却丝毫不在意,他将孩子轻轻地放在井边的一块空地上,快速地脱光了孩子的衣服。此时,周围已经围聚了一些村民,他们都用疑惑和担忧的眼神看着彭酸古的一举一动。彭酸古接过旁人递来的簸箕和脚锄,弯下腰,将簸箕缓缓放入深井之中,然后用力一捞,一簸箕带着井水凉意的井底泥被捞了上来。他迅速地将这些泥均匀地敷在孩子的身上,那冰冷的泥一接触到孩子滚烫的肌肤,似乎发出了“滋滋”的声响,仿佛是一场正邪之间的较量。接着,他又指挥着人摘来一大把黄竹叶,小心翼翼地盖在孩子的身上,那黄竹叶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像是给孩子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铠甲。
做完这些,彭酸古并没有停歇,他又转身回到屋内,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输液器具。在那个年代,这些输液器具显得弥足珍贵,是他为应对村里的紧急医疗状况特意留存的。他熟练地为孩子扎上针,透明的液体缓缓地流入孩子的血管,像是生命的源泉在重新注入。随后,他又迅速地开方抓药,将草药放入药罐中,用小火慢慢煎熬。那药罐里冒出的袅袅青烟,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药香,混合着周围草药和泥土的气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在彭酸古的精心照料下,孩子的呼吸渐渐平稳,原本紧闭的双眼也开始微微颤动。过了一会儿,孩子缓缓地睁开了眼睛,那原本浑浊无光的眼神开始有了一丝灵动。老妇人见状,激动得热泪盈眶,“扑通”一声跪在彭酸古面前,不停地磕头道谢。彭酸古赶忙将她扶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道:“孩子没事就好,这是我应该做的。”
时光流转,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罗浮大信村的一对夫妇,怀着满心的期待与焦虑,踏上了前往溪美村的路途。他们听闻彭酸古的大名,不顾路途遥远,只为了能治好妻子多年的顽疾。一路上,秋风萧瑟,落叶在脚下沙沙作响,仿佛是他们内心忐忑不安的写照。
当他们来到彭酸古的住所时,彭酸古正在院子里整理草药。他抬起头,看到夫妇二人满脸的疲惫与忧虑,心中便有了数。彭酸古将他们请进屋内,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药香。他示意妻子坐下,然后开始仔细地为她把脉。他的手指轻轻地搭在妻子的手腕上,神情专注,仿佛在与脉象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然而,他并没有像寻常医生那样直接开药,而是缓缓地说道:“你们先别急着用药,我给你们说个法子,每晚睡觉前,先用热水好好地洗澡、洗头,洗完后,做倒立动作十五分钟,记住,睡觉时头部放低三寸,脚下垫高三寸。如果能这样安睡,就坚持做两个月,两个月后再来找我开药。”夫妇二人听了,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惑。他们本以为会带着大包小包的药回去,没想到却是这样一个奇特的要求。但看着彭酸古坚定的眼神,他们还是决定相信他。
回到家中,夫妇二人按照彭酸古的吩咐,每晚坚持锻炼。起初,妻子觉得十分吃力,倒立的时候总是坚持不了多久,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