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说过多少遍了,工作的时候称职务!
诸葛连弩无疑是孔明先生所发明的最为令人惊叹的武器之一。
不过须说明的一点是,我们理解的诸葛连弩跟实际上的诸葛连弩是不一样的。
影视剧中的诸葛连弩是明朝时期才出现的,老罗也是按照明朝的规格去写的。
并且连弩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诸葛亮所发明的损益连弩,实际上是一种加大号的战国连弩。
箭匣一次装数子母箭,子箭等于母箭的十倍。
适用于弥补军队人数不足,近距离作战。
所以同时期的马钧曾对此评价道: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意思是马钧认为孔明所制的连弩,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李翊则是在吸取前人的经验上,调整了连弩的大小。
使它更加轻便快捷。
真要说在战场上起到定乾坤的作用也不至于,但提高远程部队的火力输出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孔明需要多长时间将这连弩制造出来?”
李翊问。
诸葛亮反复观摩,思考许久,才缓缓答道,“一月足矣。”
“……善,待研制完成之后,可使工坊大量生产。”
“汝南多山林,此物在此间必能得奇效。”
诸葛亮喏喏称是。
李翊将徐州新建的工坊事宜,尽数交给孔明后。
又单独找到关羽,问他道:
“……齐王将徐州之事付与将军。”
“今曹仁屯汝南,将军何以御之?”
关羽慨然回道:
“愿提虎狼之师,直捣其垒,生擒曹仁!”
李翊蹙眉,摇了摇头:
“……未可。”
“夫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魏军宜将主力尽数移至东南,其军锋锐,当深沟高垒以挫其芒。”
“待其粮尽气衰,乃可乘虚而进。”
比起进攻,李翊其实更推崇防守。
因为防守意味着以逸待劳,进攻则要拉长补给线。
李翊为老刘制定各项战略方针时,始终在努力养国养民。
希望能用最小的损耗,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样慢慢磨下去,等到统一天下时。
老刘得到的也是一个精力满满,而非疲惫不堪的大汉。
这对于大汉的每一个老百姓而言,都是好事。
李翊说完,又补充了一句:
“若有疑滞,关将军可咨诸葛孔明。”
“其深谙兵法攻守之变,必能裨益。”
关羽当即拱手,拜道:
“丞相之言,关某谨记。”
李翊又看了眼地图,问道:
“这彭城相是何人?”
左右人答曰:
“乃丞相内兄麋芳也。”
麋芳……
李翊眉头蹙起,因为麋家有从龙之功,兼之与李翊又是姻亲。
两兄弟也是跟着一起升官发财。
麋竺当了别驾,垄断了国家的盐铁贸易。
麋芳当了地方一把手,麾下门生故吏无数。
但两兄弟的人品是有差距的。
麋竺是真的高尚君子,麋芳则是典型的市井小人物。
有很多人好奇,麋芳最后为什么会叛变。
毕竟放弃亿万财富和徐州的产业,去豪赌刘备。
甚至放弃曹操给出的两千石高官,也要跟随刘备去创业。
跟着颠沛流离大半辈子,那么多苦都吃下了。
眼看着要享受从龙之功,继续往上升腾之时。
怎么最后时刻就想不开,要叛变呢?
史书上说,
麋芳是因为烧毁了军需物资,怕被关羽责罚,才叛变的。
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很难有说服力。
你说军需物资早不烧,晚不烧,怎么偏偏要等关羽出征的时候烧?
所以有很多人猜测,麋芳可能偷偷倒卖军需物资给东吴。
临出征前,怕对不上账,就一把火烧了销毁证据。
这样一来,也就能对上后面的“叛迎孙权”。
说明麋芳当时与东吴早就有了联系。
你说这时候的麋芳,就已经想过要投靠东吴了吗?
那倒也没有。
其实还是国人读史,太习惯英雄视角了。
如果仅仅从小人视角去看待麋芳,就很好解释了。
在小人眼里,自己犯错都是小事。
别人成功,就都是运气。
麋芳倒卖军需,可能就是单纯贪小便宜,没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
同时关羽在处理麋芳这件事上,也做的不好。
他直接对麋芳等人说:“还当治之。”
意思就是说,等我回来再收拾你们。
关羽当时假节钺,是有权力杀麋芳的。
同时,以关羽的直性子,即便麋芳是刘备的大舅哥。
麋芳也完全有理由担心,关羽可能真的会杀他。
关羽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但却极为不善于处理和属下的关系。
他跟张飞都有性格上的缺陷。
张飞是鞭挞完士卒,还要把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