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芝加哥
。它们不屑于用繁复的装饰来伪装自己,而是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骨骼和力量。这就是这座城市的性格。”
当天傍晚,他们的芝加哥之旅在直播中正式开启。
标题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赞美——“风之城,铁之骨,蓝调之魂!‘往后余生’芝加哥建筑与音乐巡礼!”
【芝加哥河景!太美了!感觉比纽约更规整大气!】
【柳总今天穿风衣,太有感觉了,和‘风城’超搭!】
【陆总的白衬衫加休闲西裤,梦回华尔街精英,但芝加哥的背景让他看起来更像个建筑师!】
为了应对芝加哥著名的妖风,柳如烟穿上了一件卡其色的长款风衣,显得英姿飒爽。陆沉则是一身简约的商务休闲装,与这座城市的干练气质相得益彰。
“HellO,各位亲爱的‘云游’伙伴,欢迎来到我们的美国之旅——最后一站,芝加哥!”陆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完成伟大工程前的兴奋,“在未来的几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用一种全新的视角——仰望,来阅读这座城市写在天际线上的史诗。”
他们的芝加哥第一天,就献给了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名片——建筑。
而体验芝加哥建筑最好的方式,无疑是乘坐芝加哥建筑基金会中心的游船,进行一次芝加哥河建筑巡游。
当游船缓缓驶离码头,一位知识渊博的讲解员开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河两岸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故事时,柳如烟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座露天的、流动的建筑博物馆。
她看到了那两栋像玉米棒一样的马利纳城(Mara&bp;Ct),看到了有着优雅曲线的丽娜大厦(AqUa&bp;TOWer),看到了那栋全黑的、极简主义的BM大厦,以及雄伟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商品市场(MerChadSe&bp;Mart)。
讲解员讲述了1871年的那场芝加哥大火,如何将整座木结构的城市夷为平地,却也为建筑师们提供了一张空白的画布,让他们得以用全新的防火材料——钢铁和玻璃,去实践他们关于“摩天大楼”的大胆构想。
“芝加哥学派”、“形式追随功能”、“少即是多”……这些在建筑史上如雷贯耳的词汇,在这次巡游中,都变成了眼前一栋栋具体的、可以触摸的杰作。
“太壮观了。”柳如烟全程仰着头,脖子都有些酸了,但眼睛却舍不得眨一下,“我以前总觉得建筑是冰冷的,但现在才发现,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会说话,讲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野心和审美。”
“是啊,”陆沉也感慨万千,“芝加哥向世界证明了,灾难可以催生伟大。这座城市有一种浴火重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全都写在了这些建筑里。”
【建筑游船!芝加哥必体验项目!太值了!】
【听着讲解看建筑,感觉自己都变有文化了!】
【芝加哥的建筑真的好看到爆!每一栋都像艺术品!】
结束了游船之旅,他们意犹未尽,选择在市中心的“环区”(The&bp;LOOp)徒步。他们看到了街道上空盘旋交错的、古老的“L”线(高架铁路)轨道,当列车伴随着哐当哐当的声响从头顶驶过时,那种独属于芝加哥的城市脉动,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来到了戴利广场,瞻仰了那座由毕加索捐赠的、造型奇特的巨型抽象雕塑。又步行到千禧公园,来到了那个举世闻名的、被昵称为“豆子”(The&bp;Bea)的巨大不锈钢艺术品——“云门”(ClOUd&bp;ate)前。
柳如烟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跑到“豆子”下面,看着自己和周围的摩天大楼在光滑的曲面上被扭曲、变形,幻化出各种奇妙的影像。她和陆沉一起,拍下了那张经典的、将芝加哥天际线和两人的笑脸都囊括其中的合影。
“这个‘豆子’太有意思了!”她笑着说,“它把整座城市都温柔地拥抱了进去,让冰冷的钢铁森林变得可爱又亲切。”
在芝加哥的第二天,他们安排了一场艺术与美食的盛宴。
上午,他们来到了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巴黎卢浮宫齐名的世界顶级艺术殿堂——芝加哥艺术博物馆(The&bp;Art&bp;SttUte&bp;Of&bp;ChCaO)。
博物馆门前,两尊青铜雄狮威严地守护着这座艺术宝库。他们同样没有贪多,而是直奔几个最重要的展馆。
在印象派展厅,他们再次见到了莫奈的《睡莲》系列,但更让他们惊喜的是,这里收藏了修拉那幅著名的、由无数色点构成的点彩派杰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柳如烟站在巨大的画幅前,仿佛能感受到那个世纪之交,巴黎郊外阳光明媚的午后,那种悠闲而又疏离的氛围。
而最让他们感到震撼的,是美国艺术展厅。他们看到了爱德华·霍普那幅描绘都市深夜咖啡馆里孤独人群的《夜游者》(hthaWkS),那份现代都市的疏离感,与他们此刻热闹的旅程形成了奇妙的对照。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那幅被誉为“美国哥特式”象征的画作——格兰特·伍德的《美国哥特人》(AmerCa&bp;Oth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