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道一心赈灾,搞什么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有些官员还十分有理有据,李卫从前是直隶总督,要不是他在直隶总督上干得不好,直隶今年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旱情?他不但不承担责任,还在这里转移注意力。李卫做好了替皇上挨骂的准备,无所谓,他人缘已经很差了,就是没这事儿,也不招人待见。
鄂尔泰和张廷玉自然都看出皇上和李卫是早商量好的,皇上调李卫进军机处,或许就是为了让他挡枪。
鄂尔泰觉得李卫也挺不容易的,要是先帝,这时候肯定站出来维护李卫了。但当今皇……阿时可……
鄂尔泰思来想去,写了封奏折,大意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今年推行非常适宜,如果能尽快推行到山东直隶等地就更好了,明年百姓们不用交那么多粮,轻松很多。这样今年许多百姓就不会急着屯粮食,粮价也就稳定了。乾隆一看,这折子写得好啊!还得是鄂尔泰,直接让各地抄送抵报。地方官们有的被说服了,有的还是不认同,上疏和鄂尔泰辩论。鄂尔泰没替李卫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帮他转移了一些火力。张廷玉见状,心下动容,鄂尔泰和李卫闹过矛盾尚能如此,自己若还当缩头乌龟,岂不是辜负了先帝的信任。
于是也开始为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辩护,并提出了几条应对士绅闹事的办法。
与此同时,在乾隆的严密监督之下,各地粮价趋于平稳,百姓们该领到粮食的都领到了。
乾隆看着各地官员的奏报,长舒一口气,军机处这几位配合的真不错。说到底还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会用人。
因今年旱情严重,宫里也一再减省,那拉氏想着宫外百姓现在不缺米,只是为今年秋冬预备的,就让小厨房这段时间少做些饭,剩下的份例先存着,等利天再做好送去惠民食堂。
这样一来翊坤宫就没多少剩下的食物,隆普发现后,把这件事汇报给永琏。永琏让人去打听了下,才知道翊坤宫的娘娘竞如此心善。想到那拉氏后来的结局,永琏不禁唏嘘,她能接替自家额娘当皇后,品行上自然没的说,最后却落得幽禁而死的下场,实在太可惜了。这或许和她心思不够周全有关,像这件事,本来是大好事,但因为她擅自做主,很有可能落不着好。
尤其汗阿玛那人最难伺候,到时候说她自作主张,越过皇后沽名钓誉就麻烦了。
他想了想,就让马瑞去翊坤宫传话。
“二阿哥说,娘娘一片苦心他已经知晓,心下感佩,但小厨房并非储存粮米之处,若到了秋冬,粮米无法食用,岂不可惜,还请娘娘向皇后娘娘汇报,让内务府统一储存这些省下的份例。”
那拉氏闻言,也觉有理,立刻就去长春宫见皇后。皇后才知道那拉氏竞擅自做主要把份例中的米面留到秋冬,又感动又有些无奈,幸亏她来告诉自己了,否则这事儿若是传扬开,倒显得其他妃嫔不关心百姓,这里面还有她这个皇后,她自己不觉得怎样,其他人肯定会说,皇后还没发话,那拉氏显摆什么?
皇后就和那拉氏解释,朝廷开仓放粮,现在百姓们都拿到了赈灾粮,今年不会饿肚子了。
如果她想为百姓做点什么,可以省些瓜果蔬菜给百姓们,还有各殿内放着的小冰山,可以当饮用水。
“外城水质本来就差,今年又没什么雨水,真怕百姓没水喝。“皇后道:“昨儿永琏来倒是提醒本宫了,这些冰山化了的水要比外城的地下水干净,再放些明矾沉淀一下,运到外城百姓们直接就能喝。”本来宫里这些冰山化了的水也没浪费,有的继续冻成冰,有的拿去洒扫之用。
但宫里不缺水,少了这些水也还够用,不如给急需用水的外城百姓们。一桶一桶的运水可没那么容易,宫里还临时雇了一些苏拉往城外运水。不过那么多赈灾银子乾隆都出了,也不差这些钱。京城周边还有百姓陆陆续续进城领赈灾粮,领完粮食发现不远处有个地方可以免费喝水,还有两三文的饭菜,纷纷过去排队。这水不但是皇上命人运来的,还贴心心的做了净化,比他们平日喝的水清澈很多。
这年头可不像后世,随便能喝上热水。木炭、煤炭也是精贵东西,大多百姓都是喝生水,木炭留着煮饭。
百姓们喝上干净的水,吃了便宜量大的饭菜,再带着领到的赈灾粮回家,脸上都不由带着满足的笑容。
年轻的潘振承进入城门后,见到不少这样的百姓。京城城墙虽破旧,外城的街道路面也略显脏乱,却很少见到衣衫褴褛,瘦骨如柴的饥民。
原来天子脚下的百姓们,真的能享受到天子的恩泽。这样仁慈的天子,想必也一定挂念着千里之外的广州,才会亲自召见行商。他因为能说会道,对与洋人贸易足够熟悉,被粤海关的大人选中,进京面圣。
多次出海的他,此时紧张的喘不过气。
但不容他紧张,来接他的官差已经到了,今日在客栈休整,明日进宫。想和皇上说的话,潘振承已经背的滚瓜烂熟,这时候还是再练练官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