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帝秦设计师 > 第491章 “车神”的文治(北宋历史)

第491章 “车神”的文治(北宋历史)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第491章 “车神”的文治(北宋历史)

雍熙北伐失败不仅在士卒、物资方面的损失,更在人心方面的损失,北宋朝廷有些人对辽国产生了畏惧情绪。

实际上,宋军并不比辽军差,两次战败完全是宋军主将之过。

始皇道:“此战后,宋廷想要再对辽国硬气起来,只怕难了。那‘澶渊之盟’又是何物?也是赵光义时签立?”

李念摇头道:“‘澶渊之盟’非赵光义签订,而是与他儿子有关。这一位在历史上也‘赫赫有名’……”

见李念神情古怪,始皇等人便知道这“赫赫有名”大概不是啥好名声,又是一位宋朝的“豪杰”。

但李念并未立即讲说宋真宗,他道:“虽说在武功方面,赵光义有所不足,可在文治一道,赵光义的确很有才能,南北宋能存续三百多年,赵光义功不可没。”

在武功方面,“驴车战神”、“高粱河车神”的确耻辱,但不能否定掉赵光义在文治方面的一些建树。

“在政治方面,赵光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朝廷中央和地方进行了改革,在晚唐时,藩镇节度权力太大,使得朝廷中央无威信。”

“宋立朝自然会避免唐之旧事重演,赵光义听取右拾遗李瀚的建议,使宋之州郡皆由朝廷直辖,不再沿用节镇领支郡的旧制。”

晚唐时,节度使地方军政一把抓,节镇领支郡,支郡官员听令于节度使,让节度使等若当地的土皇帝,节度使造起反或不遵朝廷号令,变得很容易。

北宋吸取了这些教训,让各州郡受朝廷直辖,州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

就算有州官想仿效节度使旧事,将治下州郡变为一家之地,可其他州官不想,一封奏疏送到朝廷,便会破灭。

何况,宋廷还有其他手段防止官员做大。

“对宋廷内的部门,赵光义采用多设机构,分割权力等办法构建了一套相当繁复的官制,部门与部门间互相制衡,官员与官员间互相制衡。”

“这办法的优缺点同样明显。通过这套方法,让官员的权力被分散削弱,宋廷内很难出现一个强权部门,但这也让宋廷各部门职权存在重迭,且官员数量增多,办事时反而很难集中力量。”

始皇等人一想便明白怎么回事,部门多且职权重迭,在一件事上,似乎是多个部门有权可管,实际上是都可以不管,且还可以互相拖后腿,下绊子。

这应当是宋朝皇帝想看到的,让官员们互相制衡,他们的皇权才更能高枕无忧。

至于这可能会影响国家发展,那并非首要,皇权更重要。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赵光义改革了当时的地区划分,改道为路,将三百多个府、州、军、监分为十五路。”

这种划分不是在地图上随意乱分,而是很有讲究,将强势的地方削弱,对弱势的地方补强,而非让强者更强。

像某地很强,但出入不易,那就把其与外界交通联络的要地给划分到隔壁行政区去,以此对其进行限制。

“但赵光义对北宋,准确说是对两宋最大的影响是他提倡文治,完善科举,将文官地位拔高。这让两宋有三百年国祚,让两宋出现了诸多文豪名士,更有华夏四大才女之一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李念在这补充了一句:“以臣个人愚见,四大才女中以‘易安居士’才华最高。”

这让始皇等人来了极大兴趣,能成为华夏四大才女之一就已经很不得了,这位居然还是四大才女中最有才华的一位。

华夏最有才的才女生于宋朝,由此也可见这宋的文治可能真有些东西!

“赵光义提倡文治,完善科举,虽有为朝廷选才,让天下英杰尽入其彀之意,但其主要目的是为扭转自唐末五代以后武人当政的风气,好巩固赵宋江山。”

“扭转唐末五代后武人当政的风气,这本身没错,唐末和五代,有兵便是王,天下大乱与那些武人脱不开关系。”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赵光义深知武人当政的祸患,会生出提倡文治,扭转这种风气的想法,颇为正常。”

“可问题是矫枉过正,从本来的‘重武轻文’变为了‘崇文抑武’,甚至有言为‘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此言便是指当时科举殿试后,皇帝会亲临东华门宣读新科进士姓名。”

王翦、蒙恬几人这时才明白,原来大秦咸阳大考搞的那套源于后世的宋。

蒙恬道:“宋皇亲自宣读姓名,于那些宋朝进士而言,乃莫大荣誉,时人见之,也会逐渐形成在东华门被皇帝唱名是至高荣誉,从而更愿读书科举,而非参军入伍。”

“如此一来,本‘重武轻文’之风气会被扭转。只是这般作为,天下才智之士多参与科举,而军中少贤才,赵宋军队当会因此而衰。”

蒙恬这波分析倒错了,宋廷是宋廷,宋军将士是宋军将士,虽说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但宋军战斗力还真没想的那么弱,也有名将。

李念笑道:“赵宋虽‘崇文抑武’,但宋军战力还算不错,可惜在宋廷带领下,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宋军若没实力,早已为辽、金所灭。”

“那东华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