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反其道而行之
霍建明刚处理完与IBM公司合作一事,四海粮食公司的总经理李解打电话告诉他一件事情,历时多年亩产600公斤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了。
时间回到1966年6月30日。
这一天上午,霍建明突然前往某润公司,找某润公司总经理帮忙,向内地提出支援四海粮食公司一批农业专家,尤其是水稻种子培育方面的专家,在华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他旗下的农场培育杂交水稻,所有研究经费由他提供。
内地每年通过四海粮食公司在海外采购几百万吨粮食,某润公司的总经理是知道四海粮食公司旗下在世界各地有大量占地面积极大的农场的,也知道四海粮食公司旗下有多家种子公司,他立即便把霍建明的请求转达给了内地。
随后,一纸调令,便把袁龙平等水稻研究专家调到与四海粮食合作在湘、粤、琼等地刚成立的水稻研究基地研究杂交水稻。
四海粮食公司在东南亚各国有大量稻田,大部分地区的水稻一年三熟,更适合袁龙平等人研究杂交水稻。这些年来,他们经常内地、东南亚各国到处跑,长年没日没夜搞科研。
1970年,袁龙平等人便培育出了亩产400公斤的杂交水稻,如今更是直接培育出了亩产600公斤的杂交水稻。
这亩产多出来的200公斤水稻产量,直接便让四海粮食在东南亚各国二千多万亩的稻田每季增产400多万吨稻谷,一年三熟,那每年便增产1300多万吨稻谷。
霍建明接到李解的电话之后,喜出望外,立即赶往四海粮食公司。
这么多年下来,在霍建明不断追加投入之下,四海粮食公司截胡了前世世界四大粮商不少农场,如今在世界各地已拥有将近2亿亩耕地,已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私人粮食公司,没有之一。
只是由于所有农场和耕地都被霍建明分散到上百家投资公司名下,四海粮食公司表面上仍然只是粮食贸易商罢了。
在四海粮食公司听取了李解关于袁龙平等专家培育出亩产高达1200斤杂交水稻的汇报之后,霍建明看了一眼李解,问道:
“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得怎么样了?”
“老板,你特别交待的小麦转基因种子研究已有重大突破,水稻、土豆、西红柿、大豆等农作物转基因种子的研究也已研究到了关键时候,再有几年,应该可以研究成功。”
说完,李解看向霍建明,不解的问道:
“老板,我们花费这么多资金和精力研究各种农作物转基因种子,但是你又说过,除了转基因小麦会在欧美各国种植,其他转基因农作物研究出来申请专利之后永远都不种植,这是为什么?”
霍建明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继续搪塞他:
“转基因技术我们不研究,欧美各国尤其是美国一定会研究。
这转基因农作物,不做个几十年的长期实验,怎么知道它对人有害没害?我们抢先一步研究出来,既不种植,专利也不对外授权,这才是最妥当的做法。”
他嘴上这么说,心中却冷冷的说道:
“黄种人大多以米饭为主食,白人以面包为主食,黑人有什么吃什么。
前世孟山都公司研究出了小麦的转基因技术,却置之高阁,不推广、不种植,反而拼命推广转基因大豆、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这一世老子把你的转基因技术给截胡了,反其道而行之,只在欧美国家推广、种植转基因小麦,其他转基因农作物一律置之高阁不推广、不种植。
我倒要看看你们所谓的这个世界十亿黄金人吃不吃转基因小麦为原材料做的面包?嘿嘿!”李解抬头看了看霍建明,有些为难的对他问道:
“老板,按你定下的规矩,袁龙平等人培育出了亩产1200斤的杂交水稻,那他们每人至少得奖励百万港丁兀。
但北边的那个事还没结束,奖励他们百万港元,怕会是适得其反……”
闻言,霍建明愣了愣,想了想,这才对李解说道:
“你说的对,暂时还不能奖励他们这么多现金。这样吧,现金就每人只给五千港元好了。
回头你一一和他们沟通,承诺他们以后他们如果成立研究室或者开农业公司,我们再以捐助的名义把一百万港元给到他们,另外再无偿捐助他们每人一百万港元。
还有,他们以后如果自己开公司,恒生银行会给他们提供一千万港元免息贷款,货款期限可以长一些,就定五年吧!”
商议完此事,霍建明正想起身离开,李解突然说道:
“老板,还有一件事,大毛派人来四海粮食公司采购粮食,开口就要购买一千万吨,而且全都用黄金结算,我们卖不卖给他们?”
闻言,霍建明一愣,随即便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这么多年来,除了大农庄制度的原因之外,大毛一直优先发展重工业,长期压榨农业资源,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从1928年的48%降至1975年的10%,粮食产量占GDP比重从1928年的30%降至1975年的5%。另外,气候与土壤也限制了大毛当下的粮食产量,大部分领土处于高纬度冻土区,仅乌克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