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好言难劝该死的鬼
这个世界从不缺愚蠢之人,但也不乏聪明人。
比如见到和记黄埔、置地公司隔三差五便大笔大笔分红的一些香港股民和不少证券公司,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头便扎进了股市争抢这两家公司的股票。
而要论到聪明人,那沈弼自然是其中之一的聪明人了。汇丰银行是和记黄埔、置地公司的大债主。他见和记黄埔、置地公司出售资产后隔三差五的派发分红,却一点也没有提前偿还汇丰银行部分贷款的意思,心中立即打了个突,已隐隐有了不好的预感。
只是和记黄埔也好,置地公司也罢,当初质押贷款的都是英资大股东的股票和各投资项目、物业。按汇丰银行与两家公司签订的贷款协议,两家公司在贷款到期归还之前只需按时支付利息。那些仍有贷款的物业在提前还贷赎回之后是可以出售的。
因此,两家公司的物业和各投资项目,如果霍建宁、李雪莹认为是优质资产,直接便用公司刚出售资产所得的资金提前还贷,赎回之后再出售给霍氏集团公司旗下各公司。
至于以那些不良资产、霍建明认为没有什么前景的投资项目质押的贷款,两人理也不理,按时支付利息给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便是。
沈弼正考虑要不要让和记黄埔、置地公司提前偿还其他贷款,突然又有大事件发生了。
1976年11月3日,李雪莹对外宣布,霍建明已持有66.8%会德丰股份,并于当日代表霍建明入主会德丰,改选董事会,兼任会德丰董事局主席。
同日,更重磅的消息传出,霍建宁也对外公布,霍建明已持有50.3%怡和股份,怡和易主!两人随即继续在和记黄埔、置地公司“公司屠夫夫妻”的本色,将他们此前在这两家公司的做法如法炮制,在怡和、会德丰再来一遍。
怡和这些年来,重心放在了投资海外之上,但在香港的优质资产倒也不少,文华东方酒店、怡和大厦、怡和汽车、怡和太平洋、怡和机器等等,皆是其产业。
霍建宁按照霍建明的授意,直接将除怡和持有的已经快要倒闭的佳艺电视台股份之外香港的所有资产,一一肢解之后全都出售给了霍氏集团公司旗下各公司,却唯独没有去动怡和在海外投资的那些庞大资产。接下来霍建宁、李雪莹夫妻俩人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骚操作,让沈弼被吓得差点大小便失禁。1976年12月4日,霍建宁突然对外宣布将怡和、和记黄埔、会德丰、置地四家公司合并,合并之后的公司仍然名叫怡和。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新的怡和公司不仅有在其他人看来极为优质的海外资产,还有“蒸蒸日上”的航运业务、船队、一大堆贸易公司等等。
但却唯独没有了所有码头、香港所有物业和地皮,中环标志性的置地广场、怡和大厦等等都已光明正大的成了明达地产公司名下的物业。
自此,香港上市公司市值最大的公司诞生了,它就是新怡和公司,而且还是香港首家市值超百亿高达132亿港元的上市公司。但它同时也是香港的债王,仅在汇丰银行的贷款便高达四十六亿之巨。合并之后的新怡和,在霍建明让恒生证券公司悄咪咪的提前抛售几家公司股票回拢了大量资金之下,持股比例已降至50.9%,已不是公司的绝对控股股东,由霍建宁出任董事局主席。
而新的怡和公司,也将原来四家英资公司的各大股东一网打尽,将四家公司的那些英国佬全都套牢在了这家新公司。
这些原各公司的大股东们,在新怡和公司持股的比例有多有少,多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自动拥有一个董事会董事的席位,少的则持股比例不足5%。
这一来,新怡和公司可就热闹了。
在香港证券交易所同意了四家公司合并的申请,并且复牌可以交易股票之后,持股不足5%的那些英国佬,他们为了夺得一个董事会董事席位,立即筹集资金在股市上增持股份。
霍建明得知消息之后,立即让利国伟实施“金蝉脱壳”计划,在股市上明面上装作也参与争夺新怡和公司的股票,实则暗中在抛售股票套现离场。
仅仅一个月,霍建明便已将新怡和公司的股份减持至38.1%,套现了大量资金。
也就在这时,股市上突然流传了一则小道消息,香港航空公司与波音公司一口气签订了36架飞机的大合同,由于波音公司直接交付现货,霍建明只能减持怡和公司的股份,套现支付给波音公司。隔天,有记者“正好”遇到了怡和董事局主席霍建宁,就此事采访他,得到了他的证实:霍建明确实减持了怡和公司股份,套现之后用于支付购买三十六架波音飞机的购机款。
霍建宁还笑言,一次性支付购机款,波音公司给了两亿多港币的优惠,而减持的怡和公司股份,随时都可以增持。
消息一出,怡和公司的那些英国佬心思立即活泛了起来。此时,香港的航运业仍然“蒸蒸日上”,董船王正在拼命买船。怡和在海外的投资收益也还不错,这些英国佬自然是想要拿回公司的控制权。于是,他们便联合了起来,开始与霍建明争夺怡和公司的控制权。
在霍建明的授意下,霍建宁先是寸步不让,继而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