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太子危矣!
会稽县令饱读诗书,自然不会相信这些妖术之言,直接把王老汉打了几板子,就将他放了回去。吴石匠也满意地离开了县衙,按理说这件事情到此便结束了。
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情却突然传开,不仅仅是会稽县,其他绍兴府的县中也都传开了,甚至到了隔壁的府都传言在会稽县这里有一个石匠要修桥,需要很多人的魂魄来打生桩。
而随着往其他各县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那便是事件的主角从一个石匠变成了云游要饭的和尚!
和尚道士在古代通常深度参与神神鬼鬼的殡葬行业,而且大多数的民间传说都与这两类职业有关,当主角变成了和尚之后,妖术之事便更加让人信服。
和大多数现代人的想象不同,古代对道行圆满的高僧高僧确实颇有敬服之心,可大多数的和尚道士在普通人的眼里,和乞丐是没有区别的。
朱元璋的乞丐形象就是当时人对和尚普遍的印象。
甚至现代90后、80后在小时候,应该也都经历过有化缘的和尚推门进来要饭的事情,尤其是生活在农村之中,那个时候普遍对和尚有一种恐惧之心,认为他们是来抓小孩的拍花子。
在古代社会中,普通的百姓对和尚的恐惧之心只多不少。
这种完全解决不了的恐惧,很快就蔓延到了众多的人心之中,在整个浙江之中迅速刮起了一股恐慌的风气,而这种风气迅速地传到了浙江布政使等省官员的耳中。
这些饱读诗书的士大夫们当然对妖术之事持之以鼻,可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顺从民间的说法,用迷信的手段来整治迷信。
浙江提刑按察使负责司法,很快就将此事调查清楚,证明妖术之事纯属子虚乌有,便将此事结案,不再作为追究。
但是他同时也没有向朝廷上报,因为如果上报给皇帝,此事会牵连到整个省的官员。
为何会如此呢?
这就不得不提大明建立与宗教势力有关,所以自大明建立之后,对宗教事例管控极其严格,尤其是在洪武末年时,先帝对和尚道士又进行了新一轮的管控,而妖术被认为是宗教的势力范围。
尤其是明教白莲教等不为朝廷所认可的宗教,广泛分布在大明的大地上,这些宗教皆是借由妖术所兴风作浪,是以如果被朝廷知晓,整个省的官员考核,最多只能拿一个中等。
无论是浙江布政使还是提刑按察使,都不敢也不能将这么荒谬的一件事情上报给朝廷,既让朝廷不满,认为这等小事何必上报,又让省中的官员不满害了他们的前程。
可很快浙江按察使便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为布政使衙门给出的解释,让百姓深为不满,他们甚至围攻了衙门,认为是官员和叫魂的妖人相互勾结,只是为了更大的阴谋。
表面上看来非常的可笑,但实际上这是官员和百姓互相之间极其不信任的一种表现。
而这种表现,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洪武时期的余毒,因为在洪武时期,朱元璋借由他极大的政治权威发动了无数次政治运动,导致民间互相举报攻讦成风,以至于蔓延到了现在。
妖术之势迅速传遍了整个江南地区甚至往更远的福建、湖广,以及往北方的山东河南等地传去。在互相没有串联的情况下,各省的官员几乎采取了一模一样的处理方法。他们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事情纯属子虚乌有。
而后便纷纷将这件事压在了省里面,没有再往上上报,这实在说不清是大明纠错体制的成功,还是大明中央地方分权的失败。
总之在妖术之事已然在南方以及北方不少地方风起云涌两个月之时,朝廷还完全不知道此事。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太子朱高炽,竟然来到了妖术之事闹得最大的南京!
本来南京的守备官员并不打算将这件事告知太子,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可太子朱高炽因为李显穆临行前的提醒,导致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有疑心,而在这种故意的观察之下,他很明显的发现了南京官员的慌张以及不正常。
他立刻就意识到在南京果然有事情发生。在他的连番逼问下,南京守备官员本来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既然太子已然察觉到,那此事就算汇报,也最多吃一个挂落而已。
于是便将妖术之事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太子。
朱高炽初听此事,颇觉诧异,而后他很快就意识到了南京官员为何隐瞒,虽然生气,但他却放下了心,因为此事与他并无太大关系,但他既然到了南京,又发现了这等事,自然不能任由这等妖氛继续在大明的龙兴之地传播,安抚百姓本也是他的职责之一。
“孤既然来到了南京,知晓了此事,当然不能再让这等妖邪之势,滋扰百姓,速速将此案的要犯,带到南京之中,孤要亲自审理而后广布四方,为我大明的龙兴之地,还一片朗朗乾坤!”
朱高炽完全没有想到,妖术之事不仅仅是在江南一地,而是已经遍布到半个大明,若他知晓此事,恐怕早已上报给朝廷而不敢独自处置,可就是这一点点的信息差,让他险些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他太想为天下做一些事情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