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财神爷?士绅商贾全都疯狂了!
朱高炽与卓敬抵达上海、正式启动建设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顺着水路、陆路传开。
江南的士绅商贾们最先坐不住——这些人里,有当年错过天津机遇的,正对着天津地价暴涨百倍的账册拍大腿;有常年往返南北的盐商,亲眼见过天津从破败码头变成商船云集的巨镇;更有苏州、松江的纺织业主,早就盼着有个直通海外的门户。
消息传到苏州府时,织造世家沈家的当家人正对着账房先生送来的天津商情发呆。
账册上明明白白写着三年前天津卫一块没人要的荒地,如今靠着码头成了寸土寸金的商铺,租金翻了两百倍。
他“啪”地合上账册,对管家道“备船!去上海!”
管家愣了“老爷,家里的新缎子刚织好,正等着运去广州……”
“让账房先盯着!”沈老爷眼睛发亮,“当年胖殿下与卓侍郎在天津划地建厂,多少人说他疯了?现在呢?那些跟着投钱的,哪个不是盆满钵满?上海有卓敬大人盯着,还有胖殿下亲自坐镇,这势头比天津当初还猛!去晚了,连汤都喝不上!”
这是什么?
财神爷来了啊!
而且还是两位财神爷联袂而至!
胖殿下和卓侍郎,这俩可是能把石头变成金子的主儿!
当年天津那地方,荒得兔子都不拉屎,码头破得连小渔船都嫌磕碜,就因为这二位去了,不到三年,硬是给折腾成了北疆最热闹的地方——商铺挤得插不下脚,码头停满了南北商船,连周边的地价都翻着跟头往上涨,当初跟着投钱的,哪个不是家里堆着银子没地方放?
亲娘咧,都不敢想象上海会发展成什么样!
天津靠的是东海贸易,就已经那么吓人了;上海挨着江南,那地方富得流油,丝绸、茶叶、瓷器堆成山,就缺个出海的口子。
这二位一来,还不是把江南的宝贝都往上海运,再装船卖到海外去?到时候工厂不得比天津多十倍?码头不得比天津大一圈?
天津的例子摆在面前,地价暴涨、工厂齐设、港口繁华……俨然变成了北疆巨镇、经济中心!
多少人当年没跟上趟,现在拍着大腿后悔?天天念叨“要是当初去了天津就好了”。
现在,财神爷又来了上海,这踏马不冲去上海还等什么?
再犹豫,地就被抢光了,工厂的股份就被分光了,等上海繁华起来,哭都找不到地方!
赶紧的,带上银子,叫上伙计,往上海冲啊!
去晚了,连喝口汤的机会都没了!
类似的场景,在江南各州府轮番上演。
宁波的船主们聚在码头,七嘴八舌地商议着要在上海建船坞;绍兴的钱庄掌柜连夜打包银子,带着账房先生往上海赶;连杭州城里开茶馆的老板都动了心,琢磨着去上海码头旁开家分号——毕竟天津的经验摆在那儿,只要沾上“胖殿下”、“卓侍郎”这两个名字,再破的地方都能变成生金窟。
上海县城的码头忽然就热闹起来。
不只是江南,还有天下各地的士绅商贾,全都蜂拥而至,参加这次建设狂潮!
山西的票号掌柜们带着沉甸甸的银票,组队南下——他们在天津尝到了放贷、汇兑的甜头,知道上海的工厂、码头缺银子,正是开分号、拓生意的好时机;陕西的盐商也动了身,想着把西北的池盐通过上海码头往南方、海外运,比走陆路省一半成本;甚至连四川的茶商、云南的矿主都来了,茶商想把蜀茶从长江运到上海,装船远销;矿主则盯上了琉璃厂、造船厂需要的铜铁,盘算着在这里设个中转栈。
北平的绸缎庄老板带着伙计赶来了,想在上海复刻天津的成功,把北方的皮毛、药材换成江南的丝绸,再一起出海;湖广的粮商也来了,琢磨着在码头旁建粮仓,既供工厂、民工吃食,又能跟着商船往缺粮的海外诸国运;连远在福建的船主都扬帆北上,他们熟悉海路,想承包上海到吕宋、暹罗的航线,顺便参股造船厂,订几艘新船。
这些人来自五湖四海,带着不同的算盘,却抱着同一个念头不能再错过这次机会。
天津的繁华还在眼前晃,现在上海有朱高炽和卓敬坐镇,有江南的富庶打底,前景只会更好。
哪怕暂时看不清具体能赚多少,先挤进去占个位置再说——地可以买,股可以入,哪怕开个小小的杂货铺,跟着这股热潮也能分杯羹。
一时间,通往上海的水陆要道上,商队、船队络绎不绝,全是奔着这场建设狂潮来的。
往日里稀稀拉拉的渔船旁,多了许多挂着“苏”、“杭”、“徽”字号的商船,船工们扛着箱子、背着钱袋往岸上涌,把小小的县城挤得水泄不通。
王敬之的县衙更是被踏破了门槛,大清早开门就见一群穿着绸缎马褂的人堵在门口,手里攥着银票、地契,吵着要见县令。
“王大人!在下愿出三百两一亩,买码头附近的地!”一个山西口音的盐商挤到前面,手里的银票晃得人眼晕。
“三百两?你打发叫花子呢?”旁边一个江南绸缎商冷笑,“我出五百两!只要能挨着造船厂,多少地我都要!”
王敬之被吵得头大,手里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