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录音磁带
李谷一的《我和我的祖国》就在1984年于文化部的录音棚中录制。
一些与官方文化活动相关或受文化部支持的音乐作品大都会在此录制。
此时国内都没有多少录音棚,不到五指之数,可想而知……对于军队文艺的支持到底有多大。《军中绿花》是宣传军旅生活的歌曲,自然会获得文化部的大力支持,所以王传洪保证:“文化部在这几天抓取把歌曲录好,然后发到你们央视去。”
李亚微微一笑:“这是稿酬。”
他递过来一个空荡荡的信封,里面就一张大团结。
十块钱!
李有思如遭雷击,歌曲在这个年代最不值钱,除非是卖磁带,不然就像他一样,被收录了只有十块钱的稿酬。
难怪央视在没发表前就给钱,这十块钱无关痛痒一一毕竟进入央视最大的作用,是全国宣传。1983年央视首届春晚开通了观众热线点播节目,许多观众点播了李谷一的《乡恋》。
这首歌此前虽因风格独特饱受争议,但民间人气极高。春晚现场,李谷一应观众要求演唱了《乡恋》,之后其磁带销量大增。李谷一录制的专辑《乡恋》次年销量就达到了一百万。
李谷一又来了,李有思感叹:既生李谷一,何生周上止……
第二天,王传洪把事情往上面报了过去,审核没多久就发了指挥通知。
下午,这次不是把李有思调去战友歌舞团,而是把战友歌舞团调过来了。
这就是文化部一一纸调令,人家就灰溜溜过来了。
一群人小小懵逼了一会。
“《每周一歌》决定点播李有思同志的歌曲《军中绿花》。而战友团是李同志亲自督促指挥的歌舞团,对于歌曲的熟悉程度比其他人高。”
“今天邀请各位来总政治文化部,待会去录音棚录音,发表去《每周一歌》!!”
张振富一脸惊喜,主唱是他,不惊喜才怪嘞。
其他人或多或少有点参与的荣誉感。
“哇!进入央视了,我爸妈能听到我拉的曲子。”
“嘿嘿嘿,还没来过总政的录音棚呢。”
讲解之后,过了一会儿,把几人带去了录音棚。
文化部的部分录音棚设在恭王府多福轩内。
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正殿面阔五间,屋顶是灰色筒瓦、垂脊带兽,东西各有耳房一间,整体庄重古朴。
几人进去内部,里面摆放着一些录音设备,如调音台、麦克风等。
这时候这里还没被改成旅游景点呢。
李有思感叹一句一一豪气,拿古建筑当录音棚,也就你总政了。
录音棚的干事走了出来:“李同志,张同志,快进来吧。”
“嗯,大家都轻点,把乐器带进去。”
李有思看着巍峨的队伍,也感觉自己真气派,后世录歌能带一个管弦乐队进入的,也是少了录音棚的干事稍微讲解了一下注意事项。
李有思说了一声:“张同志,就正常唱就行了,这录音棚里面和外面表演没什么区别的。”乐队的人,找了一个位置坐下,张振富前面是一个话筒。
然后录音棚里面陷入了寂静。
“开始!”
“*”乐队开始演奏,管弦交替出声。
张振富找准状态开始唱歌:“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
最后,小提琴拉长尾音……
他们本来就是技术高超的歌舞团,这首歌还练习了快一个月,熟练的演戏一遍,没有出错。结束。
录音棚干事拍拍手:“好,录得很好,这一遍过,很不错。”
然后他和几位同志检查了一遍:确实没有遗漏,这一次很完美。
五十年代的录音棚“一遍过”是无奈之举,到了八十年代有了修音技术,可以多试几遍,然后录音棚的慢慢调,不过能“一遍过”也属于是技术高超。
九十年代之后,各种妖魔鬼怪明星进入了,基本都要修一修自己的完美音线,所以感觉到了后面,谱曲的比歌手有实力,至少好听的歌是真好听,曲子好、歌手好不好就不知道了。
张振富微微一笑,和录音棚干事握手:“感谢合作,感谢。”
然后和李有思握手:“小李,来抽烟。”
哎哎哎!
别太激动。
“我不抽,谢了老张。”
张振富嘴角一歪,有些小小兴奋。这是人家第一次上央视,自己这是遇到贵人了,虽然这个贵人还比较年轻,但是年轻人也是贵人!
“节目什么时候播出,我回家守着。”
“不清楚,但是应该是这个月的时间了。那边没通知我具体时间。”
张振富重重点头。
李有思在门口送走了文工团。
过了几天时间,文化部的人把磁带录好了,交给了李有思几份,李有思带着去到了央视。
“这就是《军中绿花》啊?”在屋子里面,导演李亚试了一遍这首歌,小小有些意外。
看曲谱和听现歌是两种不一样的感受。
整个栏目的工作人员都有些意外的听着歌曲,不像是那些军歌起的是高调、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