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1962年
秋去冬来,很快就到了新的一年。
1962年1月1日,星期一,元旦。
京城被一场薄雪裹得静谧而清冷,东四大街上铺了层细碎的雪花,踩上去吱吱作响。
王刚推着自行车走在街道上,戴着一顶黑色的毛线帽子,帽檐压得低低的,挡住些许寒风。身旁的寒梅穿着深蓝色棉袄,围巾裹得严实,双手捧着一只热腾腾的烤红薯,热气在她红扑扑的脸蛋旁袅袅升起,衬得她像个刚从画里走出来的邻家姑娘。
“来,你也吃一口!”
寒梅笑眯眯地把烤红薯递到王刚嘴边,眼睛弯成月牙,看着他大大的咬了一口,笑着说道:“你这红薯真甜啊,就像加了蜜似的。”
王刚咽下一口甜糯的烤红薯,耸耸肩道:“那天我就是看那老头卖红薯辛苦,就给他全包圆了,没想到捡到了宝贝。”
现在市面上的红薯的口感一言难尽,不甜就算了,里面还有许多粗大的纤维,吃起来满口都是渣子。前段时间见到寒梅喜欢吃烤红薯,就从自己的超市里的烟薯25拿出来一麻袋送给寒梅,谎称是他无意中买的,省得她多问。
作为后世专门培育的品种,这种红薯烤熟之后果肉金黄,口感软糯香甜,寒梅非常喜欢。
寒梅咬了口红薯,眼睛亮晶晶的,仰头笑道:“我爸爸那天给我说,你这个红薯是一种全新的品种,跟现在市面上的都不一样。”
王刚笑笑,伸手把姑娘的围巾往上拉了拉,随意道:“那就让寒叔拿去研究研究,看能不能种出这种新品种,也算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了。”
“你别说还真有可能!”
寒梅一脸正经的对王刚道:“爸爸说要是能始终成功,这新品种的红薯,可以给国外出口专区外汇!”王刚没有这么乐观,摇摇头道:“近一两年应该不行,我听说自然灾害还会持续一年,咱们国家现在暂时没有能力出口粮食。”
“唔,希望这天灾赶快过去!”
姑娘诚心祝福,随后大大的咬了一口烤红薯,真甜!
把寒梅送回家,王刚没多停留,绕路去了一趟京城日报社,提交了这个月的稿子。
雪后的街道冷清,路灯昏黄的光晕映在雪地上,空气里弥漫着煤炉的烟气。
作为日报的主编,魏主编每天下班都很晚,王刚把稿子送到的时候,他正坐在桌前,啃着一个硬邦邦的窝头,就着咸菜条和热水对付晚饭。
“《潜伏》的读者反馈很好,我和副社长商量了一下,准备搞一个读者活动。”
三下五除二干掉了手中的窝头,魏主编擦擦嘴,抬头问道:“你是作者,对这次读者活动有什么建议吗?”
“我们可以搞一个最受读者欢迎角色的评选嘛!”
王刚倒是来者不拒,把后世那些出版社搞的活动内容稍加改动,统统告诉了魏主编。
听着王刚的叙述,魏主编立马就重视起来,随手捞过一个本子就开始记录,还时不时问几个问题。聊了快半个小时,时间已经过了8点,外面的天色已经大黑。
魏主编亲自把王刚送到报社门口,感谢道:“今天真是麻烦小王同志了,这活动要是办好了,咱报社的订阅量还能再涨一涨!”
“多大点事!”
王刚跨上自行车,冲魏主编挥挥手,车轮碾过薄雪,吱吱响着消失在夜色里。
回到南锣鼓巷,胡同口静得只剩风声。
披着一身打着补丁的棉袄,阎埠贵哆哆嗦嗦的给王刚打开院门,放王刚进了大院。
目光却不自觉的扫过王刚的车筐,见到里面空空如也,阎埠贵有些失望,嘴上却热情道:“今天回来的够晚的啊!”
“去见了个朋友,这才回来,到现在还没吃饭呢!”
被冷风吹了一路,王刚都快冻透了,加上肚子咕咕叫,他现在就想着吃上口热乎饭。
听到王刚没有吃饭,阎埠贵赶忙闭嘴,装作没有听见,磨磨唧唧的在后面关门。
虽然说王刚帮他教师级别升了一级,但是他阎家的口粮也不够啊,王刚还是去别处找饭辙吧!王刚这会可没空理会阎埠贵的小九九,推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回了家,起锅烧水,给自己煮了一袋馄饨。“舒坦响………”
一碗多加胡椒的馄饨下肚,王刚出了一身汗,体内的寒气被彻底祛除,浑身暖洋洋的。
“咚咚咚!”
就在王刚打算烧水洗漱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低沉的敲门声。
“谁啊?”
王刚一愣,现在这都快9点了,按说没有夜生活的人们这会都已经睡了,更不要说外面天寒地冻的天气,会是谁来敲自家大门呢?
“王哥是我啊,刘光天!”
门外传来一声带着鼻音的呼喊,王刚推门一看,就见到顶着俩熊猫眼的刘光天站在门口。
这哥们披着一件打着补丁的轧钢厂工作服,瑟瑟发抖的站在家门口,活像一只落水的鹌鹑。王刚给刘光齐倒了杯热水,坐在太师椅上,打量着这位应该是被老爹刘海中刚揍过不久的倒霉蛋,好奇的问道:“这么晚找我有什么事吗?”
刘光天捧着热水杯,双手冻得发红,苦着脸道:“王哥,这家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