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宇宙通用语言(求追读!收藏!)
相比于技术组的十数人,理论组目前就杨学斌一人。
因为在筹备期,他的任务真的很轻松,只需要将雷达的各项性能指标列出来就行,技术组会根据这个目标去联系各机部,将巨型雷达制造出来。
红岸工程,一切围绕巨型雷达而存在。
仅仅一天,他就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偶尔开开会,杨学斌的时间都在学习,主要是学习各种雷达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作为重大的国防工程,红岸工程有自己的图书室。
里面不仅有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资料,还有国外最前沿的相关期刊。
很快,杨学斌就锁定了自己的目标。
晶体管。
晶体管属于电子管的升级版,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响应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等特点,国际主流早已经全面取代了电子管。
无论是雷达,还是计算机,M、S都早就进入了晶体管时代。
即晶体管雷达和集成电路计算机。
但东大主流还是电子管。
这意味着同样的技术指标,如果使用电子管需要造得更大,消耗的能源更高,但性能却会更不稳定,特别是红岸基地的巨型雷达。
因为功率太高,不仅电子管需要特制,而且还极易损坏。
当然,雷达和计算机虽然同样要用到晶体管,但设计目标却完全相反。
计算机晶体管追求在微小电压下快速开关,而雷达晶体管则是追求在高压下放大微弱信号,就像跑车和卡车的发动机都叫内燃机,但构造天差地别。
虽然构造天差地别,但基础物理原理相同。
杨学斌的目标也不能说就是晶体管。
而是芯片,也就是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
他虽然不了解雷达,可也知道现实世界的雷达基本上都已经芯片化了,就更别说是计算机了,芯片早已经达到了2纳米的层级,快要接近硅芯片的物理极限。
作为计算机博士,杨学斌不可能不了解计算机硬件。
特别是芯片。
没办法,他为此还认真研究过光刻机原理,以及芯片的制造过程。
不能说精通,但理论和流程都了解。
这就够了。
很多时候,技术突破不了不是科技水平不行,而不是不知道路该怎么走。
东大科学家从不缺乏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
光刻机发展历经了接触式光刻、接近式光刻、扫描投影式光刻、步进式光刻、深紫外光刻、极紫外式光刻。
其中极紫外式光刻是现实世界的主流,也就是所谓的EUV光刻机。
EUV光刻机就不要想了,太过先进,
但DUV,也就是深紫外光刻倒可以搞一搞,因为这是八十年发展出来的技术。
这是三体世界,整体来说,科学水平要超过同期的现实世界,因为以目前东大的实力,在他的理论指导下,还是有能力将DUV光刻机搞出来的。
既然DUV光刻机要搞出来,那现代化计算机自然也要搞出来。
要知道现在的计算机可没显示器,甚至键盘都没有,程序代码和数据全部由打卡机打在80列的矩形硬纸卡片上。
每张卡片一行代码,每个孔位代表一个字符或指令。
这无形中阻碍了计算机的发展,因为不经过专业的学习,别说是使用了,连看都看不懂。
而计算机,又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比如说复杂的数据计算、程序模拟、自动化控制、工业图纸设计,乃至后面的大模型,都能赋能工业生产,推动文明进程。
像‘论寻找外星文明的必要性’中,提到了四个可能发生科技突变的领域,其中第三个领域就是计算机科学。
而他,有能力引导东大的计算机科学突变式发展。
……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年底,还有几天就要过年了。
但京城却感受不到任何过年的气氛。
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杨学斌带上宿舍的房门,来到了红岸工程小院。
筹备了快三个月,红岸工程人员急速膨胀。
单是理论组,就新增了四人。
不过他们都非天文物理方面,而是汉语言、数学、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负责自译解系统的研发,毕竟要联系外星人,总得让他们看得懂汉语吧。
想要让外星人看到汉语,就需要将汉语编译成宇宙通用语言。
何为宇宙通用语言?
答案是数学。
就比如说圆周率,无论是地球还是三体,亦或者其他任何宇宙,圆周率π都是3.14159265358……
通过圆周率,就能让外星人知道0到9的数字。
自译系统就像是英汉字典,可以让外星文明明白汉语的意思。
“杨总早!”
“组长早!”
走进小院,不少人跟杨学斌打着招呼。
杨学斌笑着回应。
杨卫宁和雷志成都不在。
杨卫宁去魔都出差,考察用于巨型雷达的特制电子管生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