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
第39章第39章
孙迎是华夏舞蹈学院的教授,也是华夏舞蹈界泰斗级人物,《踏歌》便是他的作品。他从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华夏古典舞,那时候古典舞的流派才刚刚建立不久,可以说是一片荒芜。
他和自己的同事们翻遍了各种古籍、壁画、古代雕塑等等,又融合了戏曲、杂技甚至是武术的一些动作,还搬来了芭蕾的培训体系,终于让华夏古典舞逐渐繁荣,绽放开了灿烂的花朵。
《踏歌》便是其中的翘楚,融合了现代艺术以及古典韵味。如今已经高龄的孙迎教授对于踏歌是非常得意的,即便已经几十年过去了,看起来依然不过时,是可以存世的经典。他性格开朗,观念又新,即便年纪大但也会和年轻人一样在网上冲浪,还会时不时刷一下短视频平台,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古典舞就会很开心。赵飞燕引起的这一波话题王教授自然没有错过,那些争议也被他看在了眼里。
很久没有发过贴的孙教授终于忍不住还是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发了一篇长文:
【诸位喜欢古典舞的观众们大家好,我是孙迎。】老艺术家们对“粉丝”这个称呼并不感冒,还是愿意将人称之为“观众”。【承蒙厚爱,《踏歌》得到了大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喜爱,我很欣慰。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叫"赵宜主"的小友跳的踏歌,我很是喜欢。【赵小友在她自己的这个版本里加入了她对于这支曲目的理解,让原本轻快的携手游春的意象变为了矜贵的具有禅意的古典之美。我个人倒是觉得这是一次很精彩的改编。对于独舞而言,既无手可携,那转换一种思路也未尝不可。而且赵小友显然将自己融进去的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让人看了酣畅淋漓。【踏歌,虽然起于汉代民间,但在后期的时候已然传入宫廷,在唐朝时更是发扬光大。踏歌对于古人而言,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高兴了踏歌,悲伤了也踏歌,祭祀时还踏歌,随时随地都可以起舞,并无任何动作范式。我所创作的《踏歌》只是借了它的光,却不敢也无资格将它的风格框定。【且,古典舞能发展到现在,正是因为它在不放弃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勇于求新,勇于求变。我们的舞者不应该被太多的框框条条束缚住,也希望观众们能够对她们的一些想法和创新投以包容,不吝赞赏。只有这样,古典舞才能走得更远更踏实。
【最后,赵小友的舞蹈功底扎实,对古典舞的理解更是到位。如果我还年轻,还能创造新的舞剧,一定会邀请她来担任我的女主角。】刘蝉一字一句看完整篇之后终于长长舒了口气,忍不住挥了一下拳。这次稳了!
他翻了一下评论,果然大多数人都是在夸赞孙迎这篇文很有老艺术家风范,不摆架子、真诚,而且愿意替年轻人发声。有一部分原本还看不惯的粉丝也都转变了态度:
【孙教授说得对,我要反思一下自己,可能是先入为主导致我对它产生了偏见。】
【其实我都也想说,第一遍看的时候我嗤之以鼻,但多看了几遍后我发现真的好像很不错哎。】
【说起来,孙教授这么大年纪却依然对新事物如此包容,反倒是我们这些人还固守过去,实在是很惭愧。】
这部分都是古典舞的真正爱好者,她们会因为一时的偏见而选择嘲讽责骂,但去掉偏见后却也能坦率承认对方的水平。在这种大势下,一小撮固执的黑粉已经不足为惧了。
赵飞燕的粉丝们更是雀跃,在孙迎的微博下刷起了花花作为感谢。形势一片大好。
刘蝉火速将这篇长文转给了路晓琪以及赵飞燕。赵飞燕满意地颔首:“这位老人家还是有眼光的。”她正是因为独舞所以无法做到“联袂踏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所以才加入了一点其时宫廷乐舞的调调。又因为自己的服装是偏肃穆的,所以去掉了婉约柔媚的气质,而是选择了祭祀时的动作。
没想到这位王教授竞然看出来了,不愧是能创作出《踏歌》的人。赵飞燕敢肯定,这支舞即便是放在汉代的乐府中,也依然会受到追捧。“还是没有找到她是在哪里上学的吗?“孙迎放下手机,取下老花镜,问身边的助理。
助理皱着脸:“国内的舞蹈学院都问过了,真没这么个学生。”孙迎有些惊讶:“难道真是自学成才?”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古典舞爱好者,也会经常发布自己的舞蹈视频,乍一看还挺像样,但是在他们这样的行内人士看来却是哪儿哪儿都不对。一个人有没有经历过正儿八经的系统性的舞蹈训练,他们是完全能看出来的。孙迎在看完赵飞燕所有的跳舞视频,包括之前拍得稀烂的那些时就断定她肯定是专业出身。他好奇到底是谁教出了这么出色的学生,便让助理去打听打听,可得到的消息却是整个国内舞蹈界都查无此人。她就好像是忽然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单单是您在问,好多人都在问呢。"小助理笑着说,“结果大家一对,还都有些懵。”
孙迎:“如果是自学成才的话,那可更了不得了。”他忽然想起来,问:“小秦那事儿有什么进展吗?”小助理一愣,摇了摇头:“没听到有什么进展了。”孙迎露出老顽童一般的笑容:“来来,我给她打个电话,就和她说,我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