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出迦南,回埃及
第437章 出迦南,回埃及
尼罗河三角洲的面积并不大,其近似于一个边长为200公里的等边三角形。
腿脚好的人,基本上只要一周时间,就能跨越这片地域。
也因为这片地区的形状,实质上只要在三个地方重兵把守,基本上就能控制三角洲全盘。
三个军团,骑兵出动的话,半日便可杀穿防区,步兵出动,最多也只需三天,就能弹压地方暴乱。
如果再算上比较分散的驻地,那么只要上三团牢牢不动,那么埃及内地的叛乱,便毫无回转空间。
这里不存在什么游击的空间,这里不存在什么生路。
……
四月的夜晚,海风从地中海轻轻吹来,带着微咸的潮气与春水初涨的气息。
河口两岸低矮的屋舍沉入夜色之中,只有灯火与星光在水面上荡起斑斓碎影。
如今这个时代的星空还未因光污染藏匿身形,伸伸手就仿佛能触摸星空,摘下星辰。
一切都很美,但这里的人不美。
居于上位的卑躬屈膝,匍匐在地的苟延残喘。
有识有力者不知廉耻,无知无畏者不晓未来。
若要改变这里,势必要掀起洪水,冲刷掉过往一切。
但在那之前,纳赛尔在深呼吸几口后,决定能救几个,就救几个吧。
趁着夜色,他来到看押俘虏的马厩。
在这里许多人都已经昏沉睡去,就连看守俘虏的当地人,都不晓得开小差去了哪里,就留着那些俘虏被用绳子捆在柱子上。
这些俘虏们也不闹,除去显得懊恼之外,对事情的发展毫无感知。
他们就坐在马厩旁,不断的闲聊,谈及村头村尾的各种八卦。
在他们认知里,自己已经挨打过了,又被捆在这里一晚上,还能出什么事呢?
大不了回头,再给巴依老爷多当几天牛马。
作为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早就没什么东西,可以再失去了。
事情已经坏到这个地步了,还能坏成什么样呢?
当然,也有人提及,巴依老爷可以把他们这些抓了的人,拿去卖成奴隶。
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但随即又有人说:当奴隶有什么好怕的,日子还不是那样过吗?奴隶主可不乐意见到自己的奴隶被饿死。
于是,这些温顺的人,又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命运。
直到纳赛尔带着剑来到这里前,他们都一直如此。
纳赛尔蒙着面,加上天色比较黑,农民们没认出他是谁。
接着,纳赛尔瓮声瓮气的说道:“巴依已经和人已经商量好了,要把你们送给那个百夫长割脑袋当军功!”
听到一个陌生人如此威胁,农民们却没什么反应,tm一时间没太理解,割脑袋当军功是什么意思。
毕竟埃及又没有这种尚武文化。
这让纳赛尔有些不知所措。
等到他一剑劈断麻绳,将一个农民解救出来,对方还得到了一把纳赛尔丢过去的匕首后,就更不知所措了。
因为这个农民,既没有跑、也没有叫,就木楞的待在这里,看了看纳赛尔这个蒙面人,又看了看手中的匕首,思虑了好久也没行动。
“该死!你们再不跑,明天就全部要被砍脑袋了!”
这样的威胁,毫无意义。
纳赛尔在犹豫了会后,直接抽出剑架到了对方脖子上。
“你现在再不跑,我现在就被砍你脑袋了!”
这下子,对方听懂了,连忙抓着匕首逃之夭夭,也没管其他被捆着的人。
这下子纳赛尔傻了,他有些怀疑对方是否是人。
他的意思是要对方帮着过来割草绳,带着其他人一起逃!
这算什么?捡到了把值钱匕首,就赶紧开溜?
可对方如果不是人,又能是什么呢?
被整到有些崩溃的纳赛尔,只能一个人忙活起来。
连吓带动刀,才将这些人给轰走了。
……
对于犹太教也好、又或者基督教,摩西五卷,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文。
其中出埃及记,则是记录了神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为奴之地,并与他们在西奈山立约,建立神与选民之间的盟约关系。
对于后来的以色列人来说,这成了他们共同的民族记忆,而对于非以色列人的基督徒而言,也有着不同的神学意味。
纳赛尔作为接受过“教堂”系统教育的信徒,自然也能了解到一部分耶路撒冷宗的新解读。
在耶路撒冷宗的解读中。
【神说:我的子民在埃及所受的痛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因受督工的辖制所发的呼声,我也听见了;他们的痛苦,我是知道的。所以我下来,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脱离那地,到美好宽阔之地,到流奶与蜜之地……】
这段经文,展露出一个特质,即天父不是超然、遥远的神,而是与受苦的人站在一起,听见他们的哀号,主动采取行动的神。
这揭示了一个“历史中介入”的上帝,体现信仰的行动性与道德性。
就连摩西也是先知式的革命领导者,这无关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