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导演重生2001 > 第12章 望柏林

第12章 望柏林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2002年1月中旬,柏林时间上午10点,电影节入围名单公布。

2002年的中国电影版图上,陈默的《不可饶恕》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这位中央戏剧学院年仅20岁的在校生,不仅以主竞赛单元入围者的身份将冯小刚、张艺谋等资深导演的参展作品甩在身后,更以惊人的艺术完成度改写了“电影大师”的年龄定义。

这个充满戏剧性的时刻,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具冲击力的代际更迭宣言。

当《大腕》《男人四十》等作品以成熟工业体系的面貌出现在柏林时,《不可饶恕》的入围直指电影节评选的核心价值,对电影纯粹性的追求。

陈默用16mm胶片拍摄的处女作,以近乎野蛮的影像力量解构了当时中国电影两种主流叙事:第五代导演的民俗奇观与第六代导演的地下叙事。

陈默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创作姿态,恰恰契合了欧洲电影节对“原始创造力”的永恒渴望。

中戏的欢腾与其他院校的静默形成的强烈反差,暴露出艺术教育体系的竞争暗流。

在张艺谋、陈凯歌等前辈构建的“第五代神话”尚未退场,贾樟柯、王小帅等“地下导演”艰难浮出水面的转型期。

陈默的横空出世意外地打破了既定的代际传承链条,这种学院派出身,却具有独立电影精神的混合特质。为后来中戏派新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不可饶恕》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永恒的艺术真理:在过度专业化的电影工业中,有时正是那些未被规训的创作本能最具穿透力。

陈默当时对类型片元素的创造性误用(如黑色电影框架与戏曲程式的嫁接),恰恰预示了后来青年导演的“迷影式创作”路径。

这种不完美的生猛,往往比精密的计算更接近电影的本质。

当电影学院的教室开始讨论中戏20岁学生能做到的事时,中国电影创作的年轮已经悄然转向。

艺术价值的评判权不再天然属于资历与辈分,而开始向那些敢于重新定义电影语言的突围者倾斜。

这或许正是《不可饶恕》入围事件超越其本身的最深刻意义。

………

“陈默入围了!柏林主竞赛!”

邓槽的声音像一颗火星,瞬间点燃了中戏的走廊。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从导演系传到表演系,再从教学楼烧到宿舍楼。

不到十分钟,整个校园都知道了——陈默,那个总是一个人抱着摄像机在校园里晃荡的大二学生,竟然带着他的处女作《不可饶恕》闯进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表演系的学生挤在公告栏前,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真的假的?那可是柏林啊!”

李光洁推了推黑框眼镜,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官网刚更新名单!”

高路举着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The Unforgiven》的英文片名,后面跟着“Director: Mo Chen”的字样。

“靠,他才20岁吧?这特么是要逆天啊!”有人忍不住爆了粗口。

………

王校长摘下眼镜,揉了揉眉心,又仔细看了一遍邮件。

“确认了,确实是主竞赛单元。”

办公室里的几位教授面面相觑,空气凝固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

“这小子……”徐教授摇头笑了。

“去年他交期末作业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别人拍五分钟的短片,他硬是剪了个二十分钟的‘伪长片’,还把胶片烧了一部分做效果,气得老刘差点给他挂科。”

“结果现在,那部作业成了柏林入围片的前身。”

王校长叹了口气,语气里却带着藏不住的欣慰。

电话突然响起,王校长接起来,听了几句,脸色变得更加精彩。

“刚接到电影局的通知,媒体已经炸锅了,明天估计会有大批记者来学校。”

他放下电话,环视一圈,“各位,我们得准备一下了,中戏这次,要出名了。”

………

消息传到北京电影学院时,正值午休时间。

导演系和摄影系的几个学生围在食堂的电视机前,屏幕里滚动播放着快讯。

“中国青年导演陈默新片《不可饶恕》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陈默?谁啊?”有人皱眉。

“中戏的,听说才大二。”旁边的人低声回答。

一阵诡异的沉默。

角落里,一个戴鸭舌帽的男生突然冷笑了一声。

“咱们学校今年送展的是学长的《花眼》,结果只进了‘论坛单元’。”

没人接话,电视里的新闻还在继续,但食堂里的嘈杂声似乎小了许多。

………

奇怪的是,风暴中心的陈默本人,此刻却不在学校。

他的室友刘阳被记者堵在宿舍门口,一脸无奈:“我真不知道他去哪了,昨晚就没回来。”

事实上,陈默正坐在后海的一家小咖啡馆里,面前摊开着一本破旧的笔记本。

窗外是冬日的萧瑟,偶尔有行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