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奇葩事
第46章又有奇葩事
社员们也都希望这样的买卖能长久干下去。不过,人嘛,总有侥幸心理。二小队的一户人家,还是刘良山家比较近的亲戚,就不顾大队干部的反复叮嘱,在干蘑菇里头掺进去些许带泥根子的,那玩意压秤,混在诸多黑褐色的蘑菇里,不仔细看的话发现不了。
可偏偏,刘良山这人精细,用手轻轻扒拉着,一根一根地检查,然后将那些蘑菇扔回给亲戚,生气道:“如果你们再这样糊弄,大队就不收你们家的货!”那亲戚还嘻嘻哈哈,说刘良山当了大队长后脾气见长,说怎么当了大官就不认亲戚了不成,这是队上的事儿,又不是自己家的事,这么较真没必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云云。
刘良山气得不行,命令跟着他的民兵队员,说:“我帮我记住,等会汇报给大队部其他人,就说谁都不许收他家的货!”民兵队员答应一声,记下几人的模样,郑重点头。那亲戚这才明白刘良山这是动真格的了,连忙服软求情,说:“我们这就把不合格的都挑出来,你千万别不收我家的货,这是断了我们家的生路啊!”刘良山仍在生气,说:“我断了你的生路?我看你是要断了整个杨木大队社员们的生路!反复强调一定要注意山货质量是为了什么?当我闲的非要一个个检查吗?咱们送上去的东西达不到人家的标准,人家不光能把货退回来,以后还不要咱们大队的货了,咱就相当于把铁饭碗给砸了啊,你们说我能不生气吗?”社员们都理解刘良山的良苦用心,最后,在其他人的求情之下,刘良山才松了口,说:“下不为例”又看向其他人,说:“再有谁敢这样,不按照规定挑拣好,妄图以次充好,蒙混过关,想要毁了杨木大队所有社员饭碗的,我绝对不轻饶!”
一星期之后,大队部前的广场上,一架牛车已经套好,车把式王桂臣站在一边,手拿缰绳,满脸是笑。
听说这次要派自己送山货和两名知青去县城,他特地将板车上下清洗一新,又垫上了干净草垫子,还把这头黄牛的屁股、尾巴也给洗干净了。以防止上面沾着的屎嘎巴把山货给弄脏了。
两名知青分别是怀向春和郑坤。
颜红旗派两人去,是深思熟虑过的,怀向春办事沉稳,虑事周全,工人家庭出身、政治素质过硬,值得信任,而郑坤人高马大,一米九的个子,瞪起眼睛来,一脸凶相,力气大,很能唬住人,更重要的是两人熟悉燕市,不怯场,不畏缩。
本来,也考虑着,是不是再派一名杨木大队的干部跟着去,但想了想,还是算了,一是多一个人就多一份挑费,二是杨木大队这些干部还是少了份历练,去趟县城都紧张得不行,别说是去首都了,跟着去反而是负累。颜红旗和刘良山等人来给他们送行,细心叮嘱几句,将介绍信、钱还有粮票交给怀向春,然后目送两人还有几麻袋的山货坐着牛车远去。牛车会把他们送到县城长途汽车站,他们在那里坐上开往市里的长途车,而后坐公交奔向宣武去供销公司。
怀向春和郑坤被赋予这样的重要人物,心中激动,责任感十足,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两天之后,一大早就赶车到县城长途汽车站接人的王桂臣把两人接了回来。怀向春和郑坤头发有些脸,脸上泛着油光,一身尘土气。本牛车直接送到大队部后,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服。
卖山货的钱被两人分散着,藏进了衣服里。大热的天,两人将跨栏背心扎进腰带里头,将钱捆好,贴肉放在腰带上方,外面穿着肥大的衬衫,系好扣子,基本上就看不出来了。
两人将钱全拿出来后,就瘫在椅子上,抓起罗满霞帮他们倒的凉开水,像是渴了好几天的沙漠旅人似的,大口牛饮起来。各自将一大缸子水喝完,才舒服地喘口气。
“我们两个,从昨天开始就没太敢喝水,这一路上,快渴冒烟了。”郑坤的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伴随着张凤军噼里叭啦的数钱声,两人讲述着这三天的行程。他们从清远县到燕市这一路倒是挺顺利的,到了燕市后,跟过来接站的家人汇合,将几麻袋的山货运上了平板三轮车。之后几人换着骑,顺利抵达宣武区供销公司。找到周干事后,带着他们去库房交货,等对方验货、过秤后,就带人去财务,直接结了钱。榛蘑87斤,661.2元,松蘑65斤442元,木耳二十斤516元,一共是1619.2元。这一路上,山货被精心看管,几乎没有损耗,跟临走之前,张凤军估算的金额相差不大。
一千六百多块啊,两人虽然知道即将要收入这么多钱,但真正看到了,却只觉得激动、紧张,责任重大。两人本来打算着晚上各自回家看看去,可是带着这么多钱,他们不敢挪窝。
周干事很尽责,了解了他们的情况后,帮着给安排了免费的食宿。他们两个就住进了招待所,瞅着这老些钱直发愁,琢磨来琢磨去,决定把钱贴肉放着,随时可以感受到钱,防止丢失。从燕市回来清远县这一路上,两人就瞪着眼睛,警惕着车上的乘客,一刻都没敢放松,班车里面再热,也不肯把扣子解开。终于回了杨木大队,两人竞然有了种劫后余生之感。颜红旗笑着说:“辛苦了,先垫补垫补,晚上给你们做兔肉吃!”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