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强军服务供应商
第33章我是强军服务供应商
骆驼岭,对冯长缨的意义非同一般,它是她退休前,主持的最后一个扶贫开发项目。
这里不是履历结束的一个政绩工程,而是她耗尽青春、扎根贺兰山后,给自己留下的一个交代,是对激情燃烧岁月的无声总结。而张成普说的那句"骆驼岭的骆驼,没了他的草料,就得风干在地里,跪在地上等死,是在用一种最粗暴、最资本的方式,否定了冯长缨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和信念。
他等于在说:“你搞的那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东西,全是狗屁。在这个时代,没有我这样的钱进来,你们什么都不是,就得等死。”这无疑是信仰层面的碾压和羞辱,是在往她脸上吐唾沫。冯长缨的拳头瞬间捏紧,但几十年领导岗锻炼出的情绪控制力,让她脸上愣是没有流露出怒气,只是眼神冷得像冰渣子。她不动声色听完了孙超的苦水与憋屈,同时很清楚,不在其位难谋其政。孙超当然也很明白冯长缨已经退休,管不着这事,讲那么许多,不是想求她帮忙解决问题,而是这口恶气憋在心里不得不出,这就跟孩子在外受了欺负,回家找妈哭是一个道理,他需要一个倾述的出口。冯长缨给的从不是安慰,她一转身,把冯小晴拉到一旁,说:“给我一个准话,这里的菜,你能收多少,给到什么价?”面对大姑几乎喷火的眼睛,冯小晴异常冷静,她不可能冲动承诺,她得为生意和未来负责,如果她打了包票,岂不是要成为一个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菜贩子可她要做的事情,绝不是成为菜贩子啊,这与她的初衷和规划背离。“姑,"冯小晴斟酌片刻,说道:“在商言商这种话,我不想说,但我的本钱确实有限,做不到张成普这样的级别,一口气吃下整个骆驼岭的菜。姑,这可是一个蔬菜基地啊。”
说完,冯小晴看向孙超,迎上他既期盼又怕失望的目光,“孙叔,张成普给你们的,是′你种什么,他看心情收什么'的模式,对吗?今天高兴了,派车来,不高兴了,你们的菜就得烂在地里。”孙超点点头。
“我给的是订单农业模式。"冯小晴伸出手指,“第一,我以每斤比张成普的收购价,稳定高出1毛钱的价格,和你们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我需要什么菜,需要多少,提前给你们下订单,你们按订单种植。只要菜的品质符合我的要求,我,全部负责兜底。”
没等孙超从“负责兜底”这句话里反应过来,冯小晴又接着说:“第二,运输问题,我来解决,你们只需要把菜,从地里摘出来,按我的标准分拣好。我会安排车,直接开到村口,甚至地头,节省大家的时间和风险。”“第三,我的要求也很高,品种、大小、农药残留,都必须按我的标准来。丑话说在前头,做不到的,我一根都不会要。”冯小晴说完,整个大棚再次陷入寂静。
孙超张着嘴,重新认识眼前这个面嫩的小姑娘,她给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报价,而是他闻所未闻、全新的合作模式,他听都没听过。以往跟张成普这样的菜贩子打交道,就跟看天吃饭差不多,话说得漂亮,让他们多种不同品种的菜,但是他们种,他不一定收。主动权始终在张成普手里,但绝没有细化到像冯小晴这样,提出一整套解决方案,是按需种植,按需收购,精细化合作。冯长缨眼中的怒火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震惊和审视,一个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小姑娘居然有这样的商业头脑。
冯小晴看着二人,最后说道:“我不是在做慈善,也不是在说大话。我手里,有一个对蔬菜品质要求极高、需求量也极大的稳定客户。你们的菜,正是我需要的,我们,可以双赢。”
冯小晴说有稳定大客户,无疑给孙超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盯着冯小晴,问出关键问题,“你说的那个大客户,能吃下我们多少菜?”
“春节期间,是我们的磨合期。"冯小晴眼不带眨,报出一个精准的预估数字,“大概在2.1吨左右。”
2.1吨,已经相当可观了,骆驼岭每周的产量撑死了也就5吨上下。孙超盘算了一下,这周五是元宵节,出元宵便是年后,意味着磨合期就是眼下这一周。
于是,他又问:“年后呢?”
“年后需求会更大。"冯小晴适当画饼,“保守估计,每周不会低于3.5吨,上不封顶。”
年后每周3.5吨!
孙超止不住笑意,直接从兜里摸出一个计算器,开始计算。每周3.5吨,一个月14吨,一年就是168吨。整个骆驼岭蔬菜基地,一个月的总产量,差不多也就是21吨上下。如果这笔生意能成,光是冯小晴的订单,就能吃掉他们整整三分之二的产能!
解决了大头,其余的,他们可以自己找销路,不成问题。但孙超的头脑很快冷静下来,订单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关系,一旦答应了冯小晴,等于是改变骆驼岭的生产方式,大家伙全被绑在她这辆崭新的战车上。他一个人决定不了这么大的事情,责任也不是他能承担。孙超收起计算器,神情郑重,“晴老板,缨子姐,这个事太大了,我得跟大家商量一下。”
说着,他拉开大棚的门,走了出去。
大棚内,只剩下冯长缨和冯小晴二人。
冯长缨眼神复杂地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