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明重启:年方三岁,登基称帝 > 第147章、制度革命(十五)

第147章、制度革命(十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御书房内众臣迅速收敛笑意,小奶皇发怒了。罚铜其实是小事,堂堂内阁阁老,还缺几斤铜不成,但一个罚字就足见小皇帝的政治成熟,不过,为什么黄立极要多罚一斤?

反正朱慈炅身边这些大臣没有人把他当顽童看的,便是第一次参与廷议的人也不例外。

实际上朱慈炅自己有苦难言,这场官制改革的御前会议杀死了他太多脑细胞,他虽然年长了一岁,但身体还是示警了,只不过,他不想在众臣面前表露出来而已。

他喝完水,群臣休息时间应该也够了,但朱慈炅想溜了。

“诸卿,这次变制朕与诸卿都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在实质变更祖制。虽然历代皇帝或多或少都有些微的调整,但朕这次的调整得非常大。

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你们无需担心,朕自己会跟太祖禀报的。就算有人反对,朕也不介意送他去地下拿太祖圣旨来给朕过目。”

钱士升毫不犹豫的接话。

“陛下,此次官制变动是南吏部一手策划的,这是吏部的职责。若是有罪,臣愿担罪,虽五马分尸而不悔。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明官制已经不适应大明现状,臣等不得不变。诚如陛下教诲,制变在前,功成在后。所谓革新,首在变制。”

刘一燝在左上首嘴角泛起冷笑,你一个幸臣敢自比商鞅?

“南吏部大义,老夫敬佩。陛下,老臣支持陛下变制强国之心,然万事皆有轻重缓急,老臣建议陛下期以五年,完成全部改制。

现在大理院和督政院都是初建,地方与中枢皆未理顺,老臣以为吏制改革当以此为先。”

徐光启赶紧接上。

“刘阁老老成谋国之言,至于地方宣令官,老臣建议先将应天各县乡里理顺再谈其他,如此也可作为其他地方的典范,同时节约财政经费。”

朱慈炅很急,但内阁明显想拖延。不过朱慈炅也知道突然的全国改制能实现的难度太大,就算实现了恐怕也是一片混乱,他也不是一定要急于求成。

缓缓点头,但朱慈炅不想听他们争执讨论了,他很想溜。

“改制具体方略怎么办,诸卿可以继续商量,朕其实不急,总之要慎重,必要时征求各部意见也可以。

所谓制度,本质上是要维持国家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变如此,不变也要如此。任何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改变,都不能一拍脑门决定,我们要充分验证衡量这两个因素。”

刘一燝偷偷翻了个白眼,这么多东西还不全是你一拍脑门搞出来的。也不知道你小脑袋里怎么想出来的,反正老夫从政这么多年都想不出来,就是单单消化这些都难得很。

天工院这边也没有谁看着像有这个本事,小妖皇名不需传啊!反正你只要随便说说,老夫得累死。

刘一燝抚须颔首。

“陛下此意甚佳,直指变制根本,臣等谨记。”

天工院这边还有大堆的话要说呢,因为他们其实准备了很多。

首先是翁鸿业开口。

“陛下,诸位大人。先前钱大冢宰所拟四柱之说,臣等早已经熟悉,综合陛下指示,臣觉得,六部改革其实刻不容缓,因为许多变革其实是相辅相承的。

比如十品官制,我们如果只改革应天府,中枢不变,恐怕不行。宣令使实在太多了,浪费人力财力,我们最初改制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人分流到各部。

所以,六部改革也必须同步才能实现,就算先不能完全改制,也必须部分改制才行。还有就是吏员转官,这部分的人员也多得很,现在疫情结束,也必须要尽快给出说法。

基层的乡老里长也需要尽快纳入吏部管理才行,这些都需要章程。大冢宰先前方案,我个人是有些意见的,有些太粗放,不符合陛下要求皇权下乡的指示。

类似还有很多,具体意见臣已经拟好草案,请陛下过目。”

说完,翁鸿业递上了他的意见文书,王坤连忙上前接过来,放在朱慈炅面前。

陈子壮看着自己连夜写的意见文书已经快掉下御案了,而翁鸿业厚厚的文书在朱慈炅面前打开,心中五味杂陈。

说不上怨恨翁鸿业,换作自己在他的位置,也会使用同样手法,但心中就是非常不爽啊。

第二个开口的居然是阮大铖。

“陛下,各位大人。我也有些意见要提,陛下所说以礼治国,实际上并不太涉及官制变革。天工院和印书局都有这方面的讨论,陛下所说学礼之法,其实也可以向行推进的。”

第三个开口的是孙传庭。

“陛下,诸位大人。五军都督府当前不涉实权,变制并无影响,反而有利于皇民新军建设。臣的意见是也可以先行推进,当然最好是刑部也同时有警巡建设,我们可以方便安置退役老兵。”

眼看会议要进入深入讨论,甚至具体细节的阶段了,朱慈炅真的很想很想溜了。他将翁鸿业的文书推给刘一燝,缓缓开口打断了想要发言的蒋德璟。

“刘先生看看一恒的意见,不少内容很有见地,你组织讨论,最后拿出具体方案吧。朕就不参与你们讨论了,朕在这,司礼监都不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