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1章 舌战群儒,一问苍生二问天
诸葛亮石破天惊的三问,如重锤擂心,狠狠砸进厅内每位士族名士的胸膛。他们引以为傲的学问、地位、尊严,被一个无名少年当众撕得粉碎,掷于地上。“黄口小儿!安敢在此饶舌!圣人之言,岂是你能揣度!”“就是!圣人教化,乃万世之基!天下大乱,是因董卓、李傕郭汜此等国贼作祟,与圣人何干?!”“竖子!你这是强词夺理!是诡辩!”数十名名士如遭踩踏,纷纷拍案而起,斥骂声浪滔天,唾沫横飞,几欲将那笔直站立的少年淹没。诸葛亮却静静地看着他们。那眼神清澈冷静,竟透出几分怜悯。待嘈杂稍歇,他才再度开口,声量不高,却字字清晰,盖过了满堂杂音。“诸位前辈,晚辈并未说圣人之言有错。”他羽扇轻摇,姿态从容。“晚辈只是想说,药方,需对症。”“时代变了。旧的药方,治不了新的病症。”“大汉立国四百年,昔日良方早已失效。诸位抱着腐朽药方不放,美其名曰‘尊古’,实则庸医误国!”“噗——!”一名近旁的名士本就气血翻涌,听闻“庸医误国”四字,再也按捺不住,一口血喷出,染红了案几。“疯了!你简直疯了!”“我等士族乃国之栋梁!朝廷柱石!天下田亩,多为祖上功勋,与尔等何干!”又有人拍案怒吼,试图从法理上寻回颜面。诸葛亮笑了,那笑容在众人眼中,比利刃更锋。“国之栋梁?朝廷柱石?”他反问,声音陡然拔高。“好一个栋梁!好一个柱石!”“请问这位前辈,一头耕牛配曲辕犁,一日可耕几亩?”那名士一愣,张口结舌。“此乃农夫之事……”“好!农夫之事,您不屑知晓。那敢问这位前辈,”诸葛亮目光如电,转向另一人。“一斤百炼精铁,能打几把环首刀?能制几副铠甲?”被问者面红耳赤,支吾不言。“看来,军国之事,您也不甚了了。”诸葛亮的目光扫过全场,无人敢与之对视。“那我再问诸位!”“一匹麻布,从种到织,耗费多少人力?一斗粟米,从播到收,历经多少风雨?”“你们不知道!”他的声音,如暮鼓晨钟,振聋发聩!“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只知抱着发霉的经书高谈阔论,只知盘剥佃户兼并土地!”“你们坐拥天下财富,却不事生产,如硕鼠般啃食着大汉的根基!”“你们——”诸葛亮深吸一口气,眼中决绝之色一闪而过,抛出了最诛心的判词!“诸位读圣贤书,所学为何?!”“若只为自家门楣,垄断仕途,鱼肉乡里……”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陈彦铁青的脸,一字一句,声如金石!“那与山间草寇,占道恶匪,又有何异?!”“不过是……”“一群穿上了衣服的强盗罢了!!!”石破天惊!“穿上了衣服的强盗”!这七个字,彻底撕碎了士族阶级最后那片名为“礼义廉耻”的遮羞布!满座皆惊!尚有血性的年轻士子脸色煞白,看看自己华美的衣袍,如坐针毡。而那些老辈名士,则被彻底击碎了道心!陈彦,颍川士族的领袖,正死死盯着他。那眼神中的伪装尽数剥落,只剩**的杀意。“咳!咳咳!”陈彦重咳几声,强压下混乱。他缓缓起身,脸上肌肉抽动,扯出一个僵硬的笑容。“呵呵……江先生,果然是教徒有方啊!”“这位小先生,当真是少年英才,舌辩无双!我等老朽,佩服!佩服之至!”“今日论道,就到此为止吧!”他挥手遣散众人,转向江源,姿态复又“谦卑”。“先生今夜受惊了。明日,陈某会备好讲堂,届时,还请先生不吝赐教,为我颍川子弟,讲一讲‘安天下’的实学!”他口称“请教”,眼中噬人的凶光却在说:你的死期到了。……翌日。陈氏坞堡深处,巨大的讲堂内,数百名颍川士族子弟正襟危坐。他们神情复杂,好奇、不屑,更多的是迷茫。陈彦坐在后堂,隔着一道屏风,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他倒要看看,这个江源,能讲出什么花来!巳时正。江源一袭白衣,在诸葛亮陪同下缓步走上高台。他未带书卷,也未讲经义。“来人。”他淡淡地吩咐。“搬上来。”几个家丁抬着三样东西放在讲台中央:一根粗木杆,一块厚石板,以及一座巨大无比的青铜方鼎。“嘶——!”台下响起一片抽气声。“这是要做什么?”“那铜鼎,少说也有千斤之重吧!”在众人惊疑的目光中,江源示意几个家丁去抬鼎。“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