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提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开局遭雷劈:音乐不需要被 > 第85章 跨越山海的信与一碗粥的共鸣

第85章 跨越山海的信与一碗粥的共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那封承载着一个故事“体温”的牛皮纸信封,最终是在镇上那个小小的邮局里,踏上了跨越山海的旅程。

林星亲自填写的国际快递单,每一个英文字母都写得清晰而有力。当邮局的工作人员将信封和那份标注着密密麻麻红色注解的样章一起装进防水袋时,阿汐的心也跟着那份重量微微一沉,仿佛她的一部分,也将随着这封信,去往一个遥远而未知的国度。

“你说……他会看吗?”回去的路上,阿汐忍不住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会的。”林星开着车,目光平视着前方蜿蜒的海岸公路,“一个真正热爱文字的翻译家,不会拒绝一封来自作者灵魂深处的邀请。”

信寄出去后,日子像被潮水冲刷过的沙滩,了无痕迹,重新回归到一种被阳光和海浪声精心校准过的节拍里。

景曦学会了清晰地喊出“妈妈”,每一次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奶声奶气地喊着“妈妈”时,阿汐都感觉自己拥有了全世界。她弹奏《家的和弦》也越来越熟练,甚至能在林星的鼓励下,即兴加入几个属于自己的装饰音,让那段温暖的旋律,染上更多她独有的温柔。

林星则开始构思《潮汐三部曲》的第二部——《灯塔与迷航》。他花更多的时间,陪着阿汐和景曦在海边散步,看潮起潮落,看渔船远航又归港。他不说但阿汐知道,他正在从这片他们深爱着的大海里,为那个即将远航的主角,寻找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

半个月后英国伦敦。

一栋被常春藤覆盖的古老红砖房里,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亚瑟·万斯先生,正戴着老花镜,审阅着一份来自德国的哲学论著译稿。他年近七旬,头发花白,但眼神依旧锐利,对待文字,有着近乎苛刻的严谨。

门铃响起,邮差送来一个来自中国的国际快递。亚瑟有些意外,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会用如此传统的方式寄送稿件了。他签收后,用一把古老的拆信刀,小心翼翼地划开包装。

里面是一份打印的样章,和一叠厚厚的写满了中文的信纸。

他先是有些不解,一个作者,为何要用如此繁琐的方式来沟通?他拿起信纸,借着窗外伦敦阴沉天光,开始阅读。

【尊敬的先生见信好。我是《渔网与和弦》的作者,林星……】

只看了第一段,亚瑟的眉头便微微蹙起。但当他继续往下读,读到林星关于“海风里的咸味”的描述,读到他对“一碗白粥的慰藉”的阐释时,他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专业审视,渐渐变成了错愕,再到震惊,最后化为一种深深的动容与羞愧。

他放下信纸,摘下老花镜,揉了揉干涩的眼睛。他看着桌上那份自己修改了数遍、自认为已经完美无瑕的译稿,第一次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翻译了那些词语,却丢失了它们的灵魂。他精准地转换了语法,却没能传递那文字背后,属于另一片土地独有的风物与人情。

那封信,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一扇他之前从未窥见过的门。门后,才是那个故事真正的世界。

他没有立刻动笔修改,而是在书房里静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傍晚时分,他给晨光出版社的陈洁,回复了一封简短的邮件。

【陈编辑,见信。信与样章已收到。请代我转告林星先生,我想和他通一次话。】

接到陈洁转达的请求时,林星并没有感到意外。

视频电话约在了海角村的晚上九点那正是伦敦的下午。林星和阿汐一起坐在三楼的书房里,景曦已经睡熟,窗外是温柔的海浪声。

屏幕亮起,出现的是亚瑟·万斯那张写满岁月痕迹的脸。他看起来比照片上更显老迈,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带着一种如释重负后的清澈。

“林先生,晚上好。”亚瑟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带着浓厚的英伦腔,却充满了敬意“首先请允许我为我之前的浅薄与傲慢,向您道歉。”

林星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我翻译了一辈子,这是我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来信。”亚瑟的眼底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您的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翻译,从来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灵魂的摆渡。如果摆渡人自己都没有抵达彼岸,又如何能将乘客安全送达?”

他顿了顿,拿起桌边的一杯清水道“尤其是关于那‘一碗白粥’的描述。我之前无法理解,为什么如此平淡无味的食物,会有那样强大的力量。直到读完您的信,我想起了一件事。”

“很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伦敦正经历战火。一天夜里,空袭警报响起,我和母亲躲在冰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又冷又怕。警报解除后,我们回到被炸得一片狼藉的家里,母亲在废墟里找到了半袋面粉,她没有做面包,只是用那点面粉,加水和一点点盐,为我煮了一碗最简单的面糊。”

亚瑟的声音变得有些悠远,仿佛陷入了久远的回忆。

“那碗面糊,和您笔下的白粥一样,没什么味道。但当我把它喝下去的时候,那股温暖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驱散了所有的寒冷和恐惧。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不是食物,那是母亲的爱,是家的味道,是告诉我‘我们还活着’的证明。”

他说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