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春日
第23章晴朗春日
唐宛没做过箭靶,以前参加活动的时候,曾见过那种用草编成的圆形草靶,出于好奇还仔细观察过。
那种草靶通常是将质地坚韧的草料捶压搓揉后,捆成粗壮的草绳,再盘成靶形。
她房中的炕柜里正好有些麻绳,便进屋翻了出来,打算用作捆扎。这些麦秆是去岁秋后收割时留下的,堆在田头垛里过了一个冬天,被她和鲁有良一起仔细挑拣出来的。
他们挑的是垛子中间干燥度最好的那批,抽出适用的一把,整理齐整之后,握住两头在条凳边缘来回拉扯几下,原本直挺挺的麦秆便有了韧性,不易毛糙折断。
约莫一握的麦秆,用麻绳在一头牢牢扎紧,接着每隔两三厘米就扎一道,每扎几处就添入少量新秆,确保这条草绳的粗细一致。麦秆被紧捆之后,形了一条直径约三厘米的粗草绳。考虑到草靶要承受箭矢的冲击,捆束的过程中,唐宛下了不少力气,扎得格外细密牢实,使得每段都紧紧贴合,不致松脱。这样反复缠扎下来,虽然花了不少时间,成品却也相当扎实。等到两捆麦秆被用去大半,唐宛身侧已经盘绕了一条长长的粗草绳。她将草绳尾端仔细收紧了,再从一端开始盘圈,将粗草绳缠绕成圆盘状。每盘一段便使用麻绳加固一次,直到整个草靶盘成直径约三四十厘米大小的圆盘,形状与她曾见过的草靶相差无几。
不过全部以麦秆麻绳制作的,没有颜色区分,自然也没有靶环,稍欠些准头参照。
第一次动手就能做成这样,唐宛没什么不满足的,做好之后便把草靶挂在院墙上,进屋去取了弓箭出来,直接试了试。还挺好用!
不过她也能感觉出,这种单层的草靶还是有点单薄了。箭矢容易穿透,取箭时箭头擦过麦秆,总会带出几分毛糙,可以想见耐久度应该不是很高。她正斟酌着要怎么改进,院外传来一些动静。唐宛这才觉察到,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夕阳西下,唐睦已然背着出摊的家什归来了。
见她站在墙边,对着墙上挂着的草盘研究,唐睦略一愣:“阿姊,这是什么?″
唐宛便将这草靶的用途简单说了,唐睦听了,放下东西,兴致勃勃道:“我也来试试。”
姐弟俩轮流拉弓试靶。
果然如她所料,这草靶没有她期待的那么结实,虽然已经尽力捆扎牢固,每射一箭,麦秆都会稍微松动些许。这还是两人箭术平平,力道不大的情况下,换作一个成年士兵过来,这靶子恐怕经不住几次冲击。唐宛回忆着从前见过的草靶,已然想到了改进的方法:“回头我再多做几只草盘,叠成多层,用麻绳整体扎牢,应该能增加承受力;最外层的草盘,我再在草绳上缠上粗布,这样既能加固外层的草绳,又能形成靶圈,用来校准箭法。”
唐睦听了连连点头:“这样一来,草靶应该能耐用很多。”不过家中此刻并无合适的粗布,唐宛只得将此事记在心里,打算改日去布庄买些不同颜色、质地耐磨的布头回来用着。这时,唐睦忽然想起什么,兴奋地说道:“对了,阿姊,我今天得了一本新书要抄!”
唐宛听到也不由得一喜。
大雍尚无印刷术,书籍全靠一字一句手抄流传,来之不易,自然格外珍贵。她连忙问:“什么书?”
唐睦进了堂屋,拿起刚刚放在桌上的包裹,从里头取出一本书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
唐宛接过一看,封皮上写着几个字:
《淮地风物考》。
她随手翻了几页,看到其中内容时,不禁挑了挑眉。唐家祖上都是农民,直到祖父早年从军,才在军中拜了师父,跟着学了认字记账的本事。姐弟俩自小跟在祖父身边学,虽然没进过官学私塾,却也难得能够识文断字。
唐家原没有任何藏书,不过祖父知道书本的珍贵,替人抄书时遇到没见过的书册,或抄写或默背,总会设法誉录一份自家留着。这种找到外头文人抄录的书籍,极少有什么特别稀罕的秘本,多是寻常书肆里售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之类,主顾找人代抄只为省下一笔买书钱,多半也是带回去给孩童启蒙认字的。倒是县学私塾有几个不差钱却爱犯懒的学子,时不时会拿进学的书文出来找人代抄代写,内容多是四书五经的选段和释义。
偶尔也能见着几本各种门类的杂书。
祖父将这些抄录的文章书籍精心整理成册,用以教导姐弟俩。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姐弟俩虽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学,比起正式进学的同龄人,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未必逊色在哪里。而今日唐睦遇上的这位主顾,找他抄的书便是一本杂记,书如其名,里头记载的作者在淮地的见闻随笔,有地理山川、风俗民情、饮食文化等等。唐宛惊讶,是因为书中一处,稍稍提到了句豆腐的制法。这不就是瞌睡碰上了枕头吗?
当然,这只是一本杂记,关于豆腐的记录只有寥寥数句:“淮地多菽,可作黎祁。取水浸豆,磨之成浆,滤以布帛,去其渣滓。浆入釜中,薪火沸之,投卤少许,候其凝结,压以重物,成矣。”黎祁,就是豆腐的雅称。
“投卤少许”,唐宛看着这四个字,唇角微微扬起。且等着这四个字呢。